宜川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北靠延安宝塔区,南接黄龙,毗邻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国土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辖4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3万人。宜川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以“山、川、沟、塬”为主,东部黄河沿岸为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区,县川仕望河以北为黄土破碎塬区,西南部为丘陵土石山区,最高海拔1710米,最低海拔385米,县城海拔839米,平均海拔1074米,气候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3℃、降水量516毫米、无霜期184天。境内交通便利,青兰高速、榆蓝高速、309国道、201省道、214省道、303省道穿境而过,沿黄公路、浩吉铁路、309国道和242国道城区过境段、延黄高速公路纵横交汇,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437.7公里。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县”,被文旅部命名为“胸鼓之乡”,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花椒之乡”,并获得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绿化模范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等荣誉。 宜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魏大统三年置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传说开天辟地始祖盘古曾在此“卜婚”,《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民间亦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县内存留诸多龙文化和祖根文化遗迹,考古发现距今2.5—1万年前的龙王辿古人类遗址,充分印证了这里是古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和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北宋名儒张载、胡瑗曾在此传道授业、教化民众,开创民风民俗,被后世誉为“横渠遗风”、“安定流韵”; 宜川是牡丹之乡,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所著的《洛阳牡丹记》中记载:“牡丹出丹州、延州”,其中“丹州”就是指宜川;词作家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就诞生在黄河壶口岸边;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退守宜川秋林,国共合作,御敌于大河东岸,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历史篇章;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元帅指挥了扭转西北战场时局的宜川大捷,加快了全国解放进程。宜川蒲剧、宜川胸鼓、壶口斗鼓、刺绣等民间艺术独具风格,在陕北文化发展史上曾流传着“文出两川,武出三边”的说法,其中“两川”之一就指宜川。宜川是教育名县,宜川中学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各县区前列,其首创的“自主教学、自主管理”模式,成为全国课改的一张样板,学校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上百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