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东河区是包头市辖区城区之一。因季节性河流东河(蒙语称博托河)流经区境而得名。辖区东界与土默特右旗接壤,西界接九原区,南界临黄河,北界连石拐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0°30′~40°39′,东经109°57′~110°12′,行政区域面积470平方千米,辖2个镇、12个街道, 49个行政村、66个社区。 【人口民族】 东河区常住人口162815户,总人口48.8万人,户籍人口398133人,其中:男性196962人;女性201171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3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2596人,少数民族中蒙古族10133人,回族17939人,满族3957人,其他少数民族567人。 【地区经济】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1.7亿元,同比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3亿元,同比降低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39亿元,同比降低8.0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550元、30690元,分别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居全市第一。 【地形地貌】 东河区位于土默特平原西部,地形属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100米。地势北高南低,呈半平半坡状,南北高差50~70米。地貌分山地、台地、平原三种类型。 山地分布在杨圪塄地区,杨圪塄位于东河区东北向60公里处,位于北纬40°30′,东经110°24′,属于大青山中段南缘部分。山脊陡峭,奇峰绝崖,沟谷切割较深,多呈V型峡谷。最高海拔标高1500米,最低1300米,相对高差200米,为中等山地形。位于主体地域北部的大青山南麓外延部分海拔高1200~1300米,相对高差100米,为低山地形。台地分布在城区北部,为大青山南缘外延部分。山间盆地与平原山丘交错分布,丘陵起伏,沟谷排比,皆河流所致。壕赖沟以西的转龙藏、及北梁地段均属此种地形。平原分布在城区中、南部,由黄河及沟谷山洪冲积而成,东起黑麻板村、小巴拉盖村,西至郑二窑村、毛凤章村、井坪村等。地势平缓,土壤肥沃。 剥蚀堆积地形分布于城北的台地上,海拔高程1038~1129米,由新生界第三系砂砾组成,表面覆盖黄土质粘砂土,形成浑圆形山顶,地形略向西南倾斜。堆积地形分布于城中、南部的平原地带,由黄河及沟谷山洪冲积而成,地势微有起伏。沿黄河北岸一带,盐渍化普遍,沼泽零星分布。由冲击砂、黏质砂土砂质黏土堆积而成。土壤为淤积土,海拔1005米。西脑包地区由细砂、粉砂组成之固砂丘、砂垄,属风成地形。 【气候条件】 东河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地处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结合部,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空气湿度小,平均风速大,降水量少,大风和沙尘日数多,强冷空气活动常带来降温甚至寒冻天气;夏季高温炎热,降水集中,雨热同季,阵性降水多,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阵性降水中;秋季秋高气爽,雨量减少,刮风较多,天气晴朗,气温续降,霜冻普现;冬季寒冷,气温剧变,开始封冻,降雪日增,多刮西北风。 2022年,本年度平均气温为8.0度,与历年平均气温持平,年极值最高气温为37.5度,出现在6月17日,年极值最低气温为-24.5度,出现在2月1日;年降水量为238.9毫米,较历年降水量偏少22%;本年度大风共出现13天,较历年平均大风日数偏多3天,扬沙天出现8天,霾出现23天,全年日照时数为3115.4小时。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降水量为171.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2%。 【历史沿革】 包头建制始于战国时代。自赵武灵王在今包头一带设置九原郡始,到清代止,先后有秦、汉、前秦、北魏、东魏、北齐、隋、唐、辽、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在这里设置郡县,长达2000多年。 包头地处北疆,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错杂处的地带,随着双方政治力量的消长,这里时而为少数民族统治,时而隶属中原王朝管辖,设置增变较频,城镇时建时废,土地时牧时农,人口增减无常,变革频繁。 1950年初,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设3个区,城北为一区,城南为二区,城郊为三区。1953年1月1日,在城区东北回民聚居区设立回民自治区。1956年8月,裁一区、二区、回民自治区建制,将三区合并,组建包头市东河区。 【区划建置】 1956年8月,东河区成立之初,设4个街道办事处,辖60个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 1959年,改设8个街道办事处,辖72个居委会。 1960年,兴办城市人民公社,成立东河区人民公社,设和平、火箭、红旗、磴口4个分社,分社辖管理区。 1963年初,停止“东河区人民公社”称谓,裁分社建置,将原4个分社改为7个公社。 1968年10月,裁磴口、杨圪楞2个人民公社的建置,行政工作分别移交糖厂、煤矿,全区共有居委会68个。 1970年9月,又将和平、团结、红旗3个人民公社改划为胜利、新风、红卫、和平、火箭、团结、红旗7个人民公社,后又增设磴口人民公社。 1979年,改人民公社建置为街道办事处,共设9个街道办事处。至1983年底,全区共9个街道办事处,135个居委会。1984年10月,新置河东、二里半、铁西街道办事处。至1985年底,全区共12个街道办事处,169个居委会。 1998年,河东镇由原郊区划归东河区。辖26个村委会。 2002年,全区168个居委会调整为109个社区。2005年调整为110个社区。 2006年,辖12个街道,1个镇;94个社区,26个村委会。 2008年,将九原区沙尔沁镇划归东河管辖。沙尔沁镇辖23个村委会。河东镇设置没有变化,辖26个村委会。辖12个街道办事处,90个居委会。 2012年,全区辖2个镇,村委会49个;12个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调整为59个。 2015年,全区辖2个镇,村委会49个;12个街道办事处,新设立5个直管社区,辖52个社区居委会。 2020年,全区辖2个镇,49个村民委员会;12个街道办事处,6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城区景观】 东河区文化底蕴厚重,老城特色鲜明,红色文化、西口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通。 王若飞纪念馆(原称泰安客栈)位于东河区通顺街3号,是一座四合院落,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王若飞1931年11月在此被捕入狱。院内矗立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烈士题词的石刻碑廊及王若飞半身雕像。常年展出革命文物20余件,珍贵图片260余张,纪念性报刊书籍100余份。1964年,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包头召(福徵寺)位于东河区东门大街北端,是一座蒙古族藏式建筑结构的寺庙,约建于清康熙年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1925年中共包头工作委员会在此建立,这是包头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王若飞、乌兰夫、李裕智等无数革命先辈在此活动。包头召革命纪念馆1964年被包头文物管理处命名为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中共包头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阿善遗址位于东河区阿善沟门村东,是一处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遗址。阿善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还包含有极少青铜时代及其以后的文化遗存,出土文物丰富,其中以石器、骨器和陶器为主。阿善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社会形态及其相邻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子湿地景区位于东河区南侧,占地面积2992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13公顷,南海湖库容量600万立方米,南海子湿地重点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有野生植物207种,鸟类232种。先后被授予“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教育基地”“国家级自然学校”“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国森林(湿地)体验基地”“自治区第一批重要湿地”等称号,2017年“南海黄河鲤鱼”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商标。 妙法禅寺(俗称吕祖庙)位于东河区吕祖庙街30号,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汉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咸丰早期,占地面积41144.7平方米。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南星现代农业园景区位于东河区南黄线南100米处,占地面积166.67公顷,是集农业技术推广、绿色瓜果蔬菜种植、采摘、认养、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综合生态园,是科技农业和观光旅游结合的人文景区。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 【农业】 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8万亩,达到5万亩,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0.4万亩,产量稳定在1.5亿斤以上。持续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改造老旧温室1600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5万亩,年蔬菜种植面积6.5万亩,产量达到45万吨,居全市第一。新增国家绿色食品认证4个,国家名优特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两品一标”、绿色食品达到42个。举办包头市首届“插秧节”,发布“红番东河•绿蔬东河”区域公用品牌,推出蒙之原、海岱蒜等十大网红特色农产品。畜牧业稳步推进,全区牲畜存、出栏分别达到14.84万头(只)、15.7万头(只),分别增长22%和19%。 【工业】 包铝高纯铝、盛泰卡巴轮、四通新材料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中氢能源介孔纳米氧化铝、华北铝业高性能铸轧卷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铝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523亿元,同比增长17.3%,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同比增长47%。包头铝业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上榜“国家重点培育品牌”名单,为自治区唯一上榜企业。内蒙古包头铝业产业园区获批自治区绿色低碳园区建设试点,华云6MW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成功并网,包头铝业有限公司新能源项目进展顺利,华禹农机设备、盛泰轮毂产品进入自治区技术装备首台套、关键零部件首批次认定名单,包头铝业有限公司高纯铝研发中心投入运营,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商贸服务业】 支持引导商贸企业开展各类促销活动,拉动消费增长1.82亿元。包头人力资本产业园获评包头市首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被第十八届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峰论坛授予“活力产业园奖”。预计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营收实现8亿元,同比增长56.9%,税收实现350万元,同比增长8.6%。鑫方盛五金机电建材超市建成启用,成为包头市首家工业品全品类销售“一站式”服务大型电商平台。内蒙古东百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直播基地就业服务项目启动运营,单场次直播最高成交金额达105.7万元。文旅融合实现新突破,打造红色文旅、绿色农旅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市场化运营,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乔家金街获评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和特色商业步行街。 【疫情防控】 坚决落实第九版、“二十条”和“新十条”,果断启动Ⅳ级应急响应,16个应急专班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县级领导带头包联镇街道、“两站一场”、交通卡口和隔离点,667个基层党组织、1.2万名党员干部一线组织发动群众,用最短时间、最小代价迅速果断处置多轮突发疫情。主动服务全市疫情防控大局,承接石拐区转运内蒙古工业大学168名学生隔离救治工作,用有限隔离酒店资源支援多个兄弟旗县区,暖心接运3500多名大学生返乡,高效率手递手闭环管理和转运各交通卡口重点地区来返包人员4500多人,完成服务保障任务,贡献了东河力量。 【招商引资】 坚持顶格推进,靶向发力,围绕工业、循环经济、文化旅游、绿色农业和城市建设运营5条重点招商产业链,全年对接“三类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新锐企业等各类企业460家。签约项目104个,协议总金额910亿元,同比增长41.3%,落地项目88个,落地率84.6%,完成全年任务的135%。引进国内区外资金33.1亿元,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重点项目】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实施重点项目103个,8项手续3月底全部办结,办结率全市第一,完成投资128.1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4.3%,竣工项目51个,同比增加30个。坚持“两新”(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导向,强化增量意识,全年实施产业类项目29个,完成投资35.5亿元,竣工投产11个。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20个,完成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7.4%。 【优化结构】 包头市北辰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包头市金鹿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上榜“中国食用油加工企业50强”“中国葵花籽油加工企业10强”,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成为自治区第二家入选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企业榜单的企业。深入开展金融领域风险专项整治,21家不合规使用“金融”字样等企业、产权交易所完成整改。区属国企实体化改革稳步前行,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60户区属国有企业整合为3个企业集团。 【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跨省通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措施,“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比去年增加31项,达到114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累计为民服务2.9万件(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高龄津贴资金给付等27项高频便民事项实现“出门即办,身边就办”,累计办理3.5万件,惠及办事群众10万人(次),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包头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减税退税降费3.2亿元,“免申即享”发放稳岗返还、留工培训等资金1500多万元,阶段性降费和缓缴社保4468万元,确保减税降费政策应享尽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