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含义】“海拉尔”名称的由来,即海拉尔是由海拉尔河而得名。海拉尔河名称的含义即是:两岸牧场生长着很多野韭菜的河。 【位置面积】海拉尔区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9°32′—120°35′与北纬49°06′—49°32′之间。海拉尔区(原呼伦贝尔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东部,伊敏河与海拉尔河汇合处。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毗邻,西部、北部同陈巴尔虎旗交界。距俄罗斯边界最近距离110公里,距蒙古国边界最近距离160公里。海拉尔区境域界线曲折,东西长77公里,南北宽40公里。东起海拉尔河与鄂温克族自治旗交汇点,西至小良车站;北起谢尔塔拉种牛场十队,南至原呼伦贝尔盟公署蔬菜点水渠。总面积1440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市总面积0.57%,建城区面积64.4平方公里。海拉尔区是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旅游中心。 【区划设置】海拉尔区由市区和郊区两大部分构成。市区自然分为河东、河西、建设街道和铁道北4个区域。环境三面环山,二水(伊敏河、六二六小河)中流。市区设有胜利、呼伦、健康、正阳、靠山、东山6个街道办,郊区设有哈克、奋斗2个镇和建设办事处。市区、郊区共设有52个社区居委会,17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其中,奋斗镇6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9个社区委员会;哈克镇6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委员会;建设办5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居委会;正阳办7个社区委员会;健康办9个社区居委会;靠山办4个社区居委会;胜利办7个社区居委会;呼伦办7个社区居委会;东山办4个社区居委会。 【建置沿革】海拉尔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置,1734年建城(呼伦贝尔城),至今已有285年建城历史。清代,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属地;民国九年(1920年),设呼伦县(管辖汉族事务);东北沦陷时期,隶属伪满州国兴安北省;1940年,依据伪满州国第89号令设市;民国三十四年10月(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的海拉尔市公署,由成立的呼伦贝尔自治政府领导;民国三十八年4月(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同纳文慕仁盟合并,海拉尔市隶属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为呼纳盟政府所在地;1953年4月,撤销呼纳盟建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海拉尔市被划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由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代管;1968年1月,海拉尔市人民委员会改为“海拉尔市革命委员会”,隶属“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1969年8月,“海拉尔市革委会”随“呼伦贝尔盟革委会”划归“黑龙江省革委会”;1979年7月,“海拉尔市革委会”随“呼伦贝尔盟革委会”由“黑龙江省革委会”划回“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隶属“呼伦贝尔盟革委会”;1980年8月,恢复海拉尔市人民政府建制,其隶属关系不变;2002年1月,撤市设区。 【人口和人民生活】[2022年度] 年末户籍总人口288505人,其中,城镇人口278838人,乡村人口9667人。年末总户数114714户。全年出生人口1561人,死亡人口1891人。 在户籍总人口中,男性139933人,女性148572人,男女性别比为94.2:100.0;全区少数民族人口67380人,其中,蒙古族38842人;回族8406人;满族8781人;朝鲜族898人;达斡尔族7207人;鄂温克族1682人;鄂伦春族210人;俄罗斯族992人;其他民族362人。 从年龄结构看:0-17岁人口38802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3.45%;18-34岁人口53091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8.40%;35-59岁人口128911人,占户籍总人口的44.68%;60岁及以上人口67701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