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部、红河州北部,地处“四州市”(昆明、曲靖、红河、文山)“五县市”(弥勒、石林、陆良、师宗、丘北)交汇处,是红河州通往贵州、广西及西南各地的一个重要通道。全县国土面积1674平方公里,山区和丘陵占74%,坝区占26%。辖5镇3乡,15个社区、72个村委会,512个村(居)民小组是,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5.23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1万人,占71.87%,世居汉、彝、回、苗、壮、傣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6.3%。 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4亿元,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2.89亿元,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2亿元,增长3.7%;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4亿元,增长23.18%;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35亿元,增长11.13%;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54元,增长2.9%;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0元,增长6.5%。
历史源远流长。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漏江县,至今已有2132年的历史。其中,元、明、清时期为路、府、州治所在地,曾是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泸西县,隶属红河州。 革命传统光荣。泸西是云南省革命老区县、马列主义传入较早的地区、云南边纵的发源地,以及中共云南省工委组织领导反蒋武装斗争的重要策源地和革命中心根据地。1925年及其后,交通大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云南共青团组织的创建者之一、红河州第一个共产党员张永和回家乡泸西传播马列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发动并领导了早期的地下革命活动,建立起被誉为云南省四大“革命摇篮”之一的省立泸西师范学校地下革命活动据点。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热血青年跟随本籍抗日名将张冲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1949年2月5日,泸西全县解放,成为云南省建立人民政权最早的县之一。
民族文化丰富。在红土地里,泸西县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泸西民族文化的包容兼蓄和风格独具。如彝族葛颇人的莫绵巴、祭山、祭祖、猜新娘,撒尼人的大三弦、霸王鞭、虎舞,阿鸟人的刀叉舞,壮族神木铜鼓舞、虫茧巴鸟,苗族芦笙舞等。还有民族刺绣、木雕、石雕、剪纸等传统技艺,青铜器、碑刻、瓷器、珍贵字画等历史文物,“三庵、六阁、七寺、八庙”、烽火台、驿站、哨所、铸币和矿冶遗址、土官祠等文化遗存仍清晰可见。 资源禀赋独特。泸西属山地高原地形,境内喀斯特岩溶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坝、丘陵、高山、河谷等多种地形。全县最高海拔2459米,最低海拔820米,县城海拔1710米。泸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15.2℃,年均日照2112小时,年均降雨量979毫米,无霜期为272天。常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有丰富的水能、风能、旅游、生物等资源。阿庐古洞、城子古村、吾者温泉、高原足球训练基地、南盘江、花海风电等,都是打造“三张牌”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区位优势突出。泸西县城距省会昆明166公里,距州府蒙自178公里,距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口岸328公里,距南昆铁路(师宗)站42公里、南昆高铁(弥勒站)40公里,是云南省“滇中崛起”和全州“弥泸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87.4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186公里,2018年获评云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待泸丘高速公路通车后,泸西与周边县市将100%通高速公路,大交通促进大流通、引领大开放、推动大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泸西即将成为滇中出海、红河通达中原腹地和滇中城市群的重要枢纽。红河州北部货运铁路—师宗至泸西段专用线、曲靖—师宗—泸西—弥勒城际铁路、泸西通用机场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泸西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显著。
产业基础优越。全县有耕地总面积88.04万亩,水田9.11万亩,水浇地11.26万亩,旱地67.67万亩。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19.7万亩,认证“三品一标”产品88个,认定省州县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30个,认定面积10.32万亩。围绕“三张牌”建设,农业形成了“烟、菜、果、花、药、畜”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全县种植烟草15.22万亩,水果29.4万亩、蔬菜67万亩(次)、花卉0.33万亩、生物药业6.62万亩;出栏生猪51.97万头、肉牛4.41万头、肉羊12.09万只、肉禽550.77万羽,肉类总产量6.96万吨,禽蛋产量2.16万吨,奶类产量3.65万吨,产值26.1亿元。全年粮食产量18.9万吨。全县有规上工业企业35家(其中采矿业2家,制造业28家,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5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1家。泸西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5.51平方千米,按照“一主两辅”的产业定位,以水电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及高端铝基新材料产品生产制造、新型煤化工(以煤焦化发展方向)为主导产业,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合成材料、生物资源加工、物流为辅助配套产业,集制造、化工、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省级综合产业园区。产业布局按照“一园四区”规划,即:善导片区、无浪片区、益谷片区、孟泽片区。其中:善导片区7.79平方千米,着力发展高端铝合金材料,把发展铝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围绕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建设高端铝产品基地,打造国内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无浪片区4.23平方千米,以新型煤化工为主,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合成材料、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产业为辅;益谷片区2.47平方千米,发展生物资源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制造等;孟泽片区1.02平方千米,发展商贸物流、高端装备制造。园区累计投资11亿元完成了生产用水、用电、用气、物流通道等基础设施及4.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泸西产业园区属云南省优化提升后保留的省级开发区之一。现有扩铂贵金属、长润冶炼、兰益酿造等31户企业入驻。
发展后劲十足。泸西境内有适宜的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水利基础和丰富的旅游、生物、水能、风能等资源。全县共有水库坝塘179座,总库容1.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云鹏电站水库),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46座,小坝塘118座。建有云鹏电站等11座水电站,水电装机容量达26.269万千瓦;建成李子箐、东山、东华、大坡顶、小海子、永三、孔照普等7个风电场,装机容量31.5万千瓦。全县水利化程度达66.8%,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95%以上,城乡综合供电可靠率达99.53%。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14.3平方公里,县城区常住人口约13.2万人,城镇化率36.5%,集中式饮用水源全面稳定达标,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2.19平方米,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2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9.34%。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3.01%。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省级旅游名村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三星级酒店3家、省级精品酒店1家、省级以上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农家乐”5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