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淮安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江淮平原中东部;东与金湖县、安徽省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和明光市交界,北与洪泽区、泗洪县接壤。 盱眙县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域,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悬殊220多米。淮河流经境内,东、北部濒临洪泽湖,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盱眙县总面积2497.3平方公里,设有3个街道,10个镇,1个省属农场,总人口79.86万人。 盱眙汉代建州,为唐宋名城——古泗州州府所在地,曾孕育一代开国帝王朱元璋。境内古迹众多,境内出土过世界最早的彗星运行图和战国时期的陈璋圆壶。
盱眙县建县已有2200多年。春秋时,盱眙名“善道”,属吴国,曾是诸侯会盟的地方。战国时,越灭吴,盱眙属越国;后楚国东侵扩地至泗上,盱眙为楚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盱眙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台,音怡),后为“盱眙”。境内有都梁山,山上盛产都梁香草(即泽兰)。隋大业初,炀帝在盱眙置离宫——都梁宫后,盱眙别称“都梁”。历史上,盱眙曾建过都,升过郡、军,州、郡在盱眙设治。民国时,安徽省第六、四、九行政督察区设治于盱眙。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民主政府——淮南路东行政公署曾设在境内。1955年,盱眙县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隶属淮阴专区、六合专区,后隶属淮阴地区。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盱眙县隶属淮阴市。2001年1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后,盱眙县隶属淮安市。盱眙县地处北纬32°43′~33°13′、东经118°11′~118°54′。县界总长373.972千米,县域面积2497.3平方千米,人均面积列江苏省各县(市、区)之首。境内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低山;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低相差223米。位于河桥镇仇集狮子峰,黄海高程系231米,为盱眙境内地貌最高点;位于马坝镇观音寺衡西圩,黄海高程系8米,为盱眙境内地貌最低点。淮河流经境内,北部濒临洪泽湖。境内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修建于穆店乡境内的龙王山水库是全县最大的水库。盱眙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域,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际、年际变异性突出,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降温早,春、秋两季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夏季较炎热(最高气温37~39℃,持续不超过5天),冬季寒冷早(最低气温-12℃,持续不超过7天),年总日照时数2056小时,年辐射量每平方厘米480千焦耳,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55天,年降水量972毫米。光温资源年内分布呈“双峰”型,境内气候资源分布略有差异。日照,西北高于东南,年相差100~120小时;气温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相差0.4℃;降水量在水冲港、天泉湖(化农水库)一带最大,并形成闭合雨量圈,地域差异12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