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毕节试验区南部,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海拔861.5米,县城海拔1310米,年降雨量1340.6毫米,平均气温14.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街道)578个村(社区),居住着汉、苗、彝、白、布依等26个民族126.37万人,是“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的规划区域,是毕节试验区连接黔中经济区、滇中经济区和黔北经济协作区的重要节点,素有“宝桢故里、洞天织金”之称。 织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多元,风光秀美。秦属巴郡,汉属牂牁郡,晋以后彝族入主,至唐为晖州;宋、元、明为毗那;清为平远州;民国三年改称织金。晚清重臣丁宝桢、矿务大臣谌湛溪、地质学家丁道衡、一代名医王希仲等历史名人,都诞生于织金这片土地。民族文化浓郁、底蕴深厚,苗族跳花坡、多声部情歌对唱、美妙“三眼箫”、芦笙舞,彝族火把节、布依族情歌、穿青人“傩戏”等民族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境内山灵水秀,景色怡人,有以大、奇、全、美著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天下第一洞”——织金洞,有以洞中有洞、桥上有桥、水上有水奇绝景观而被国际著名地貌学家威廉姆斯誉为“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全国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织金大峡谷,有融湖光山色为一体、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洪家渡水电站,有兼容三峡奇观和桂林灵秀的高原平湖——东风湖,有世界罕见、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财神庙,有贵州“十大新地标”之一织金古城。县城汇聚108处泉眼,112处古寺、古墓、古桥、古塔等,集溶洞、湖泊、峡谷、天窗等山水风光和文物古迹为一体的自然人文景观。
织金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全县已探明储量矿藏26种,其中优质无烟煤107亿吨,占贵州总量的20%以上,有“西南煤海”之称;磷矿14.9亿吨,占贵州总量的55.7%;大理石191亿立方米,重晶石2000万吨,铝矾土1565.44万吨,高岭土储量在1.5万吨以上,白度值达90%以上,其它各类矿产资源储量也极为丰富。辖区大中型水库4座,蓄水量约6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竹荪制种、生产和贸易基地,盛产的清香型红托竹荪被誉为“真菌皇后”,曾作为周恩来总理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重要菜肴和上海APEC峰会的主菜之一。近年来,织金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两会”及省、市相关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主基调主战略,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县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8.91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第一产业51.72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71.40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115.79亿元,同比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645元,同比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22元,同比增长6.2%。
下步工作中,织金县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国发〔2022〕2号、国函〔2022〕65号等文件政策机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两会”、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一二三四五”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政治、资源、人口“三大优势”,聚焦“四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着力建设全国“万企兴万村”典型县,围绕建设“两区一典范一基地”,全面落实“1+6+1”政策措施,积极融入贵阳贵安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引领力、融合发展力、开放带动力,踔厉奋发、团结奋斗,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织金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