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梵净山西麓,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391.38公顷。辖1个乡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357个村民委员会,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143个村民小组。2022年末,全县公安户籍人口44.54万人。主要矿藏有锰、煤、硅、镁、花岗岩、硫铁矿、重晶石等,森林覆盖率70.4%。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长寿之乡”。 唐武德三年(620)境内设思王县,唐开元四年(716)增设思邛县。北宋政和八年(1118)思邛县改思堡,宣和三年(1122)思王县改朗水峒,均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隶属思州。元至元八年(1271)思堡改设思邛江长官司,二十八年(1291)增设厥册蛮夷长官司;至正四年(1344),思邛江长官司、厥册蛮夷长官司、朗水峒隶属思州宣慰司。明洪武四年(1371)思邛江长官司、厥册蛮夷长官司和朗水峒改隶思南宣慰司;明洪武十年(1377),朗水峒改设朗溪蛮夷长官司;洪武十一年(1378)厥册蛮夷长官司并入朗溪蛮夷长官司;永乐十一年(1413)朗溪蛮夷长官司改隶乌罗府,思邛江蛮夷长官司改隶思南府。明弘治七年(1494)废思邛江蛮夷长官司,建印江县,隶属思南府。清道光十年(1830),朗溪蛮夷长官司并入印江县。民国二年(1913),隶贵州省黔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废黔东道,由省直管;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1950年,先后隶贵州省第六行政区、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黔东南师管区。1950年成立印江县人民政府,隶铜仁行政公署;1986年撤销印江县,以原有建置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内陆对外开放县;1998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2004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县”;2008年被贵州省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2010年被中国茶科学所、茶学会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2011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法”,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2012年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 “中国长寿之乡”;2016年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印江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及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地貌。境内最高峰为梵净山的耸凸点,海拔2493.8m,西部与思南、德江交界处的龙门口为最低点,海拔377.7m,相对高差2116.1m,高低点直距46.12km。境内地形可分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地貌类型有溶蚀、侵蚀和河谷冲刷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我县主要的地貌,分布范围广,除东南部的梵净山外,其余地区的大部分属于此类型。东部梵净山地区,平均海拔大于1600m,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为中高山地形,以侵蚀地貌为主;中东部梵净山前缘地带海拔1000-1600m,坡度陡缓不等,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冲刷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带海拔800-1000m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和河流冲刷地貌为主;境内海拔在700-800m一带,相对高差200-300m,坡度较小,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带,经河水的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些相对较平的河谷冲刷堆积地貌,但面积不大。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车家河、乐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沟河等,地表河网较密。多数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缓,下游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别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由东南向西北流入乌江。印江地带性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全县森林植被有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种类型,分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针叶林、人工针叶林和人工阔叶林等。森林覆盖率70.4%,有生物种类2601种动物,植物1800种,其中黔金丝猴、珙桐为国家一、二类保护动植物。矿藏主要有金、大理岩、花岗岩、电石灰岩、水泥灰岩、煤及热泉等。
印江县位于梵净山西麓,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季风气候明显,气候垂直差异显著,主要气候要素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里雨量充沛,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能为各种作物,特别是一些特色经济作物提供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春季多冷空气活动,常有“倒春寒”和冰雹天气发生;夏季干旱几率大,无旱不成年。秋季较为干燥,冬季无严寒。印江县城常年平均气温16.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7℃,历史最高气温40.7℃,历史最低气温-9.0℃,无霜期297天。累计年平均降水量为1110.0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是各气候因子中最不稳定的因子。多雨年(1963年)与少雨年(1966年)两者相差达2.4倍;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4-10月)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4%,致使经常出现旱涝现象。在各级降水日数中,以小雨为主,小雨日数占总降水日数的79%,其余各级降雨日数占总降水日数的比例分别为:中雨14%、大雨5%、暴雨2%、大暴雨只占0.18%。常年日照时间长达1175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7%。年平均风速1.0米/秒,主导风向东北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暴雨洪涝、雷暴。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东与松桃苗族自治县,南与石阡县、思南县,西与德江县,北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重庆市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毗邻。全县现有国土面积1969.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425公顷,其中田11867公顷、土6558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在其县境东部。全县辖17个乡镇(街道),其中辖1个乡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357个村民委员会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143个村民小组。2022年底全县常住总人口29.04万人,全县公安户籍人口44.54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5%。是国家最早列入内陆开放县之一,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1986〕189号文件撤销印江县,以原有建置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江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活动。自清代起便陆续出土有青铜器时代的编钟、战国铜釜,汉代铜币、战国船棺、洞棺、悬棺、魂瓶、陶瓷等先人遗物。汉代正式列入中央政府版图,隶属武陵郡,晋代隶属涪陵郡永梁州,南北朝至隋未时期为蛮酋领地。隋代中期,流动人口增多,隋币在印江流通,商贸文化逐渐兴起,定居人口分布全县。印江的正式建置,始于唐初。唐武德三年(620年)在其境内建立思王县,据明嘉靖《思南府志》及《东华录》记载:“思王县地在思南府属之朗溪司。”至今朗溪仍保留有唐代地名“思王山”,思王县城城隍庙遗址等遗迹,唐显庆时期在印江境内流通有“皇泰通宝”“景元巨宝”等货币。唐开元四年(716年),以唐代名山思邛山(即梵净山)和思邛水(即印江河)一线为界设立思邛县;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思邛县、思王县、多田县三县划归宁夷郡思州所辖,思邛、思王转地约为6600平方公里;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全国赋税加重,民不堪负,为躲徭役和瘟疫,寻找“世外桃源”,人们从人口密集的荆楚地区顺长江、延水(即乌江)逆流而上进入思邛地。这一时期,由于地区因交通不便、人口较少,加之难于派进流官,政治上鞭长莫及,朝廷便任由当地土蛮自理其政,思邛、思王二县只是有其版图建置。宋建隆二年(961年),思王县改为朗洞,设洞官自理其政,思邛县改为邛水司,属思州羁縻(节制)。宋大观元年(1107年),思州的番(土酋)部长田祐恭自愿将思州地归附朝廷,朝廷决定在这地区设土司政权,任命田祐恭为思黔巡检,建寨堡、设立长官司(相当于县级),当时印江地域内就设有思邛江长官司、朗溪蛮夷长官司、厥册蛮夷长官司,三司辖地为2960平方公里。田祐恭升为思州守令(土太守)。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印江增设隘门巡检司、杨溪公俄巡检司、此时印江境内便有思邛江、朗溪、厥册三个行政长官司和隘门、杨溪公俄两个地方武装机构。明洪武二年(1369年),朗溪蛮夷长官司分设十五洞、划分为上五洞和下十洞,罗大车为下十洞大苗头,罗大保为上五洞二苗头;明洪武四年(1371年),思邛江、朗溪、厥册三长官司改隶思南宣慰司;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冉万花自称十五洞权主,主掌土司政权;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沱江宣抚使田儒铭率兵攻打各自为政的黔东北部分土蛮政权,正式建立长官司,由朝廷颁发印信,为朝廷认可的土司政权。将厥册蛮夷长官司合并朗溪蛮夷长官司,田儒铭以第五子田茂能为朗溪蛮夷长官司首任长官,任嗣宗为首任副长官,张坤载为思邛江长官司首任正长官。朗溪蛮夷长官司田氏世袭十九代正长官,任氏世袭二十六代副长官;思邛江长官司张氏连续世袭九代,传至张鹤龄因失土司印信而中止世袭五代。清顺治元年(1644年),张鹤龄第五世孙张应壁,因督运军粮有功,任印江土县丞(正八品,从七品),随后承袭八代土县丞职。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撤思南、思州两宣慰司,分设八个府,思邛江、朗溪二长官司隶属思南府。明弘治七年六月(1494年),撤思邛江长官司,建印江县,改土官制为流官制,山东举人周文任印江首任知县,保留朗溪蛮夷长官司,仍直隶思南府所辖,形成土流合治的政局。清道光十年(1830年)三月,朗溪长官司合并印江县,合并后县域面积为3180平方公里,朗溪仍保留土司衙署和长官司级别,但不再行使土司政权,责令将衙署搬迁远离司城的梵净山北麓木桷寨(现为盘龙村),副长官衙署搬迁至木社寨(现为木良村)沿袭依旧,直至清末宣统二年田儒瑞任最后一任长官为止,此时,土司政权实际已名存实亡。从“改土归流”的1494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县最高行政长官称知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县最高行政长官称“知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称县长。1494至2007年的513年中,有档案依据记载的知县、知事、县长共172人(任),其中有建县之初、明末清初、清光绪年间约四十年无行政长官记载,在任职人数中,不含“文革”期间的革委主任、领导小组组长类的行政长官。在行政建制上明弘治七年建县后设立三个图(相当于区),即在廓图、网坨图、茅坝图。图设图长,每图设十个大甲,重要场镇设铺舍。清代增设朗洞图。民国元年至十五年全县设7个行政区,15个乡(镇),37个联保,241个保,2456个甲;1935年以后撤销行政区,取消联保,保留15个乡(镇),184个保,1969个甲。1935年至1948年三次调整48处插花地,保留县域面积2004平方公里。建国后从1952年起设8个行政区,74个乡;1953年初又增设19个乡,全县共93个小乡,大土乡改为梵净山乡;1958年缩编为6个区级人民公社;1961年重新调整为7个区,41个行政管理区;1962年底撤管理区设36个人民公社;1963年调整为46个人民公社;1986年12月撤销印江县,以原有建置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仍为7个区(镇),46个乡镇;1993年撤区并乡,设17个乡(镇),其中8个乡、9个镇。印江行政区域设置后,印江经济文化发展有几个震动性发展阶段:一是明代中后期紧抓振兴梵净山佛教文化,甚至达到朝野推助的程度,皇室倡修,全国十三布政(即省)响应支持,由皇室树立“敕赐”碑,明确开发规格为国家级,发展旅游业,为印江引进了外界先进文化,给印江经济注入了区域性活力,使这一时期经济文化都较发达,举人、进士较多,进入上层建筑者也屈指可数;二是清代中期所任知县注重引进外资,如梵净山采金场,任半水银局,板场水银局,沙子坡炼铁厂等,引进优良品种油桐、桑蚕、优质棉花,以及其他优质农作物达40余种,发展声势浩大的家庭作坊式的纺织业、加工业,使之成为黔东北地区的龙头产业;三是当今正确把握内陆对外开放政策,始终遵循《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条例》发展经济,注重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养殖兴县,坚持小城镇带动战略,振兴旅游业、非物质文化产业、良性循环的绿色企业等;以及快速规模地旧城改造筑巢引凤,不断推动发展和营造综合环境,使外来客商不断涌进,至今在印注册的省外、县外民营户达数百家之多。已初具经济快速发展雏型,步入了第二道起跑线,这便是中共印江自治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二十年区域自治正确决策的辉煌成果。在新起点上,紧握起跑接力棒,一届接一届,将继续按照《自治条例》为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美丽、富饶的新印江作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