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宣传片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宣传片
【历史沿革】 1958年发现的戈登新石器遗址,澜沧江沿岸的一些村落(里底洛科、叶枝后箐等)挖掘出的一些石斧、石刀、纺锤、陶片等,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县境许多地方已有人类生息繁衍。汉设越嶲郡,县境为越嶲徼外地。唐初,今县境大部分地方即属吐蕃铁桥节度地,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维西改属南诏铁桥节度。至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南诏并宁北、铁桥二节度地设剑川节度使,维西属剑川节度地。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维西亦改属大理国。宋代(960-1254年),县境归么些大酋统辖,属四镇之一的成纪镇,名罗裒间,为大理国极边险僻之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以“罗裒间”设临西县,隶巨津州,仍属茶罕章宣慰司统管。此为县境设治的最早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丽江府,领四州一县,县即临西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云贵总督鄂尔泰奏准实行改土归流,设维西厅;民国后废厅设县,沿用至今。1949年5月12日,中共维西党组织率领民众自卫队举行武装暴动,推翻了国民党领导的维西县政府,建立临时人民政权,取名维西县临时参议会。1949年10月1日,维西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于滇西北人民专员公署。1957年9月13日,维西与中甸、德钦共同建立了迪庆藏族自治州。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维西县建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985年10月13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仍隶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 【自然概貌】 维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位于北纬26°53′~28°02′,东经98°54′~99°34′之间,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是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境属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东与香格里拉毗邻,南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东南与丽江市玉龙县相连,西与怒江州贡山、福贡两县交界,东北及北面与德钦县为睦。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由滇入藏并进而通往南亚各国的桥梁。全县行政区域面积为4476.67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跨径70千米,南北纵距122千米,县城保和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689千米,距迪庆州府香格里拉市219千米。县城保和镇海拔2320米左右。 地形北窄南宽,云岭山脉东濒金沙江,西临澜沧江,自北往南延伸,切割剧烈,气势雄浑。碧罗雪山矗立于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群峰巍峨,连绵起伏,成天然屏障。地势由南往北呈阶梯状台升。维西境内有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164座。境内最高海拔4880米,最低海拔1486米,海拔高差达3394米。 县境属西藏~华西类康滇区的亚热带与温带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太阳辐射高度角较大,在西北干冷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及西风干热气流3支分季交错配合影响下,形成维西地域性气候四季不明显,其特点是:冬长无夏,春秋相连,仅有冷暖、干湿和大小雨季之分。由于境内地质结构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大,光、温、降水分布皆不均匀,因而随高程垂直差异成反比,形成立体气候。2021年,年平均气温13.1℃ ,总日照时数1819小时,比历年平均日照时数偏少215.4小时。年总降水量557.8毫米,比历年同期值偏少413.7毫米。
【资源优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三江明珠”“三江并流腹地”的美称,被誉为“药材之乡” “中国细叶连瓣兰花之乡”“国宝滇金丝猴的乐园”“天然杜鹃花园”“中国傈僳族文化发祥地”和“三江并流腹地傈僳文化王国”“中国冰酒文化城”。县境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已查明的树种有146科、777属、2537种,其中有秃杉、光叶珙桐、云南榧树、澜沧黄杉、丽江铁杉、红豆杉、长苞冷杉等珍稀名贵树种,林内植被种类繁多,可供利用的资源蕴藏丰厚。县内野生中药材共241科、633属、867种,其中珍贵药材达10余种。同时,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历史十分悠久,尤其以种植当归、云木香、党参、秦艽、天麻、重楼等较有名,曾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药材基地县”,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野生观赏植物和高山花卉种类繁多,有杜鹃、兰花、龙女花、马桑绣球、云南山梅花、灯笼花、秋水仙、龙胆草、百合花、报春花、绿绒蒿等360多种,产品畅销海内外,深受商家青睐。此外,维西还是兰花名品——细叶莲瓣兰的原生地和主产地,在县境内已查明的兰花有150个原生种、80余个特色名兰和200多个新种,其中已载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和云南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云南素心兰,属于国兰中的佼佼者,仅维西独有的高山花卉名录中杓兰属有5个优质原生种源。自改革开放以来,维西兰花多次参加省内外及国际兰展,获奖86次。维西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县内有野生脊椎动物716种,占云南总种数的47.7%,占全国总种数的25.9%,其中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如滇金丝猴、云豹、小熊猫、棕熊、赤斑羚、红腹角雉、雪豹等近百种,是与国宝大熊猫齐名的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被称为“滇金丝猴的故乡”。县境内原始森林中生活着14个滇金丝猴种群,数量达2700只左右。此外,县境内栖类、爬行类以及水生类动物种类也较多。还查明有害昆虫1886种,资源昆虫1316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澜沧江自北而南纵贯境域165千米,澜沧江水系集水面积3854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2.7%。金沙江流径县境东北隅,过境流程13千米。全县大小山溪、河流共763条,分别注入两江之中。其中永春河流程59千米,腊普河流程76千米,为“两江”最大的两条分支干流。据统计,不含金沙江和澜沧江,全县大小溪流、河流径流量达32.32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58.72万千瓦,位居全省前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处“三江”成矿带,矿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境内已探明的矿种有铁、钛、锑、铜、银、汞、铅、锌、金、锡、钨、锰、石膏、油页岩、煤、石棉、瓷土等近20种,其中尤其以铁矿蕴藏量较为丰富。楚格咱铁矿、庆福铁矿、菖蒲塘铁矿是维西规模较大的3处铁矿,前两处铁矿分别为中型富矿床和中型矿床,后一处铁矿为小型富矿床。其余有色金属矿种和非金属矿种在全县境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民族文化】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和谐共存的县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样。除汉族外,全县居住着傈僳族、纳西族、白族、藏族、彝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等20余种少数民族。大量考古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维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个性鲜明的土著文化。从唐代至明清时期,先后有傈僳、汉、纳西、白、彝、普米等民族进入维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善相依,共同绘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傈僳族的天文、历法、占卜、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而民间歌舞“阿尺木刮”“瓦器器”“对脚舞”等则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彰显出动人心魄的神奇魅力。粗犷豪放的塔城藏族“热巴舞”,细腻真挚的纳西古歌“阿勒”,以及白族、普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传统艺术、民风民俗和建筑、饮食、服饰文化各有千秋,特色鲜明。素有“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之称的大词戏,国内仅在维西县城保和镇一地的汉族中流传,是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较为重要的地方戏种。傈僳族平民哇忍波经过苦心钻研并不断探索,创造出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傈僳族音节文字,结束了傈僳族没有文字的历史,成为傈僳族音节文字发展史上的丰碑。维西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亦是点缀其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县内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大教派共存,同时各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多种宗教和不同教派友好相处,形成了宗教现象的奇观。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相互依存、交汇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文景观的内涵。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和奇异多姿的人文景观,为维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行政区划】 维西县隶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辖7乡3镇(保和镇、塔城镇、叶枝镇、永春乡、攀天阁乡、维登乡、中路乡、白济汛乡、康普乡、巴迪乡),共有 4 个居委会、 79 个村委会、1067 个村(居)民小组(村民小组 1029 个、 居民小组 38 个)。行政区域总面积 4476.67 平方千米。【人口民族】 2021年末,全县户籍户数46218户,户籍人口157712人(公安年报户籍人口),其中:男80496人,占户籍人口的51.0%;女77216人,占户籍人口的49.0%。乡村人口137578人,占户籍人口的87.2%;城镇人口20134人,占户籍人口的12.8%;维西县域内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38550人,占户籍人口的87.9%。其中:人口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傈僳族90665人,占户籍人口的57.5%,占少族民族人口的65.3%;纳西族18876人,占户籍人口的12.0%,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3.6%;藏族13053人,占户籍人口的8.3%,占少族民族人口的9.4%;白族10016人,占户籍人口的6.4%,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彝族3261人,占户籍人口的2.1%,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4%;普米族1903人,占户籍人口的1.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4%。2021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14.76万人,人口出生率7.89‰,人口死亡率7.42‰,人口自然增长率0.47‰,城镇化率26.11%。(州反馈数据)。【综合经济】 2021年,维西县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6970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5409万元,同比增长6.2%,对GDP的贡献率为13.3%,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3312万元,同比增长3.3%,对GDP的贡献率为15.6%,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88324万元,同比增长8.2%,对GDP的贡献率为71.1%,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278454万元,增长6.5%,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39.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47418元(总人口为年平均人口),比上年增加4213元,同比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81:30.42:50.77调整为13.69:30.60:55.71,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上年上升0.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农林牧业】 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6363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0%,其中:农业产值66809万元,比上年增长7.6%;林业产值36096万元,比上年增长7.2%;牧业产值51753万元,比上年增长7.8%;渔业产值2728万元,比上年增长7.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245万元,比上年增长20.7%。2021年,全县农村累计用电量为4075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7962吨,农药使用量18.2吨。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32966台(套),总动力14.61万千瓦,较去年增加0.315万千瓦,增长率为2.2%,农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39.26%,较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2021年,全县营造林2.4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54万亩,退化林修复0.9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人工种草14.23万亩,毒害草治理7万亩。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4.01万亩,其中:在封13.01万亩,新封1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79631.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35568.9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5561.1公顷,森林覆盖率76.2%。202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1.60万亩,全县粮食作物面积32.40万亩,总产量75866吨,比2020年增长3.7%;谷物24.86万亩,产量达64027吨,增长5.1%,其中:稻谷面积22176亩,产量8707吨,增长0.3%;玉米面积16.17万亩,产量48552吨,增长8.7%;小麦面积33744亩,产量3372吨,减少22.9%;豆类面积38811亩,产量6449吨,减少8.4%;薯类(折粮)面积36532亩,产量5390吨,减少8.4%;油料面积14085亩,产量2042吨,增长4.4%;药材种植面积99091万亩,产量32483吨,减少13.8%;蔬菜种植面积33182亩,产量21632吨,增长7.0%;核桃产量4466吨,减少2.8%;板栗产量545吨,减少4.7%;水果种植面积17925亩,产量4143吨,增长4.3%。2021年,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类总产量15545.68吨,增长9.6%,其中:猪肉产量12693.06吨,增长9.2%;牛肉产量980.2吨,增长10.0%;羊肉产量952.91,增长12.0%;禽肉产量786.87吨,增长9.3%;禽蛋产量240.06吨,减少1.2%;牛奶产量433吨,减少8.1%。蜂蜜产量117.15吨,减少7.0%。生猪存栏14.04万头,增长17.3%,出栏17.72万头,增长11.5%;牛存栏4.48万头,减少4.8%,出栏0.95万头,增长1.6%;羊存栏8.85万只,减少3.9%,出栏6.34万只,增长2.9%;家禽存栏49.84万只,增长0.1%,出栏48.81万只,增长18.2%。 大牲畜存栏0.43万头,减少5.4%,出栏0.15万头,增长21%。
【工业、能源和建筑业】 2021年,维西县全年累计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41467万元,同比增长5.3%。年末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4户,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39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7%,其中:轻工业完成456万元,同比下降32.9%;重工业完成91943万元,同比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456万元,同比下降32.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91943万元、同比增长6.9%。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发电量(含省返企业)622668.9万千瓦时,同比下降6.0%。全社会用电量25587.54万千瓦时,同比下降0.2%。据初步核算,2021年全县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9%。年末全县资质内建筑业企业3户,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850万元,同比下降28.1%。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1967万元,增速与上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维西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户)696823万元,同口径(下同)较上年同期增长10.5%。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总额3085万元,同比下降6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总额299205万元,同比下降9.1%,其中:工业投资299205万元,同比下降9.1%,非电工业投资完成9303万元,同比下降9.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总额394533万元,同比增长34.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184万元,同比下降11.1%。12月末,在库项目88个(不含上级反馈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其中:500-5000万元67个(本年新开工3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本年新开工5个)。 【贸易和招商引资】 2021年,全县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339万元,同比增长6%。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2603万元,同比增长12%;零售业实现销售额87970万元,同比增长18%;住宿业实现销售额12769万元,同比增长12%;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3486万元,同比增长18%。2021年,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23146万元,同比下降15.4 %,其中:省外到位资金307316万元,同比下降18.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1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352.33公里,按路面类型分,国道187.32公里,省道146.23公里,县道277.47公里,乡道731.34公里,村道1009.97公里;按公路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248.43公里,三级公路90.93公里,四级公路2003.38公里,等外公路9.59公里。2021年,全县累计完成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2677万人公里,同比下降53.6%;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78330万吨公里,同比下降63.7%。邮政业务总量1369.48万元,同比增长32.6%;电信业务总量110246万元,同比增长54.1%。【财政】 2021年,全县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0142万元,同比增长10.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50万元,同比增长9.7%,完成年初预算的106.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3736万元,同比增长15.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5.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5268万元,同比下降26.5%,完成年初预算的71.3%,其中:教育支出4517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646万元,文化旅游和传媒体支出268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793万元,卫生支出33917万元,农林水支出107755万元。人均(年平均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767元。【金融】 2021年,金融业完成增加值完成45065万元,同比下降0.4%。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54017.40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住户存款406704.51万元,同比增长3.5%。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17158.15万元,同比增长9.1%。其中:住户贷款256359.96万元,同比增长20.7%;企(事)业单位贷款360798.18万元,同比增长2.1%。【旅游业】 2021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1.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327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教育、体育、文化和卫生】 2021年末,全县共有95所学校,其中:教师发展中心1所、职业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12所(含13个校点)、幼儿园78所(县级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8所、乡村幼儿园60所、民办幼儿园9所)。全县在校学生2305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773人、初中在校生5296人、小学在校生12147人、学前3年在园幼儿数4834人(含附设幼儿班585人)。全县专任老师1428人(含民办幼儿园46人),其中:教师发展中心23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31人(含民办幼儿园46人)、小学专任教师853人、初级中学专任教师346人、完全中学高中专任教师68人。学前入园率85.32%,公办幼儿园占比81.36%。小学毛入学率109.13%,净入学率99.96%,小学五年巩固率98.77%(含外籍生及转出学生)。初中毛入学率106.23 %,净入学率92.34%,初中三年巩固率99.24%,初中完学率96.26%,初中生升入普高占比52.3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13%,残疾儿童入学率100%。2021年末,全县共有体育馆1个,篮球场788个,全民健身路径15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登山健身步道3条,田径场10个,七人制足球场14个,其他体育设施37个。维西县体育场地人均面积为3.41平方米,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13人,体育单项协会7个,国民体质监测抽测不同年龄段3600人,合格率达90%以上,全年共举办赛事42次(含外出比赛、社会、学校),参加运动员18353人。年内参加州级以上运动会1次,参加运动员人数16人,获州级以上运动奖牌6枚。2021年末,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3个,其中: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0个,文物管理所1个。调频广播转播发射台(模拟)53个,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发射台13个(含3个广播电视数字差转发射台2)、有线网络1张、直播卫星村村通接收设备11760套、户户通设备29830套,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99.82%,电视人口覆盖率99.88%。全年5支放映队放映电影2157场次(其中故事片984场,科教片1173场)。2021年末,全县卫生机构107个,其中:医院6个(综合医院4个,中医医院1个、专科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0个,诊所15个、医务室3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村卫生室70个。卫生人员11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27人(执业(助理)医师)298人,注册护士345人,药师(士)36人,技师(士)80人,其他16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0人,其他技术人员31人,管理人员61人(其中:仅从事管理的人员17人),工勤技能人员68人。全县各类医疗机构编制床位521张,实有床位557张(含民营医院)。【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2021年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74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53人;就业困难就业人数2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2021年末,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8194人,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7223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45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共151075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9711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364人;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219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8500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以上符合领取基础性养老金人数17068人,共发放养老金204127人/次,累计发放养老金2473.72万元。2021年,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332户、422人(2021年12月基数),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8.84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9469户、24233人(2021年12月基数),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872.28万元;全县特困供养对象878人,其中分散对象844人(2021年12月基数),月人均发放特困供养对象补助金858元,城区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34人,月人均发放特困供养对象补助金858元;全年为104名孤儿(2021年12月基数)下发基本生活费163.35万元。【人民生活】2021年,维西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644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15元,比上年增长12.3%。【环境】 2021年末,维西县城区绿化覆盖率40.1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4.0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据初步统计,2021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1.645吨,氨氮排放量0.627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2.243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6.335吨。【安全生产】2021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5起,总事故死亡人数为18人;受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67.47万元。按事故种类划分: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20起,死亡17人,受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11.4万元;消防火灾事故15起,死亡1人,受伤0人,直接经济损失56.07万元。2021年全县没有发生特大安全生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