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招商视频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宣传片

地区
福建省 > 南平市 > 延平区
浏览量
6
发布于
2024-05-30 16:25:49
区县介绍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延平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介于北纬26°15′-26°51′、东经117°50′-118°40′之间。东邻宁德市古田县、福州市闽清县,南接三明市尤溪县、沙县区,西倚顺昌县,北接建瓯市。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69公里,区域总面积2652.84平方公里,位于闽江上游建溪、沙溪、富屯溪汇合处,为闽江干流的源头。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扼八闽之襟喉;是福建省重要水陆交通枢纽。 【地形地貌】延平地处闽中谷地的最低处,地形地貌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强烈、构造地貌特征明显表现为丘陵山地,,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低山丘陵分布广,河谷地形呈峡谷或“V”、“U”状镶嵌该市各地,山间盆谷地沿河交替分布,山地切割明显,高差悬殊,以断裂为主的断块山,山峰陡峭,断层崖、断裂谷等断层地貌分布广。 武夷山脉、鹫峰山脉、戴云山脉会集于此。北部是武夷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南端,东北部是鹫峰山脉西南坡,南部为玳瑁山脉北坡,西部为丘陵地带。四周峰峦环绕,丘陵蜿蜒,唯有闽江河流侵蚀下切所形成的河谷,留下一条通往福建东南沿海的天然通道。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40余座,金凤山为全区最高峰。 【水文】延平区河流由于受地质构造和岩性不同控制的影响,延平区河流受到长期外引力的作用,河网呈格子状,河谷盆地似狭长串珠状,主要特点是源短流急、水量充沛、年内洪枯变化大、峡谷险滩多、含沙量少。流经境内的闽江干流地依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流出境外。地表受构造影响,切割强烈,因而水系十分发达,河流交错突出,除“一江三溪”(闽江、建溪、富屯溪、沙溪)以外,流经延平区境内的闽江分支流还有武步溪、吉溪、高州溪、斜溪、新岭溪、西芹溪、照溪、王台溪。延平区境内河流年径流量达97 亿方立方米,长度达 5千米以上的有 87条(总长 1574千米),其中10千米以上的有 30 条(总长 974千米)。 【气候】延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气候温湿,温度起伏大、天气变化快,常常出现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汛期雨量集中,暴雨次数多,常造成洪涝灾害;夏季炎热多雷雨,但由于日照强,气温高,蒸发快,降水分布不均匀,常常出现伏旱;秋冬季干燥,少雨。 根据1981~2010年气候资料统计,城区年平均气温为19.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9.0℃,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10.0℃;极端最高气温41.8℃,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7℃。全年无霜期305天。平均年降水量1647.7毫米。光照时间长,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758.8小时,辐射能充足,热量资源集中,高温高湿多光照同时出现。延平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暴雨、高温、干旱、雷暴、大风、冰雹、低温冻害等。

【资源】1.土地矿产资源延平区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区,其中耕地面积1.6万多公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颇具开发潜力,拥有国罕见的特大型铌钽矿床、中型锡矿床(铌钻矿床伴生矿)、水泥用灰炭矿床、全省规模最大的透辉石矿,还有重晶石、硅灰石、高岭土、石英砂、石墨、金甲长石、大理石、白萤石、花岗石、云母、蛇纹石、辉绿石、磷矿、锡铁矿、磁铁矿、铅锌矿、优质花岗石、优质矿泉水等30余种矿产,其中“青云石”、“南平黑”、“南平青”等花岗石享誉国内外。延平区境内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高,发展前景广阔。2.森林资源延平区素有“森林之窗,本甲全闽”之称,是中国南方三大杉木产区之一,杉木速生丰产居全国之冠。王台安槽下速生丰产林创下单位积材世界纪录,在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国务院嘉奖令中被誉为“绿色金库”。2018年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4.11%。区内有竹林3.95万公顷,(其中毛竹林3.76万公顷,中小径竹1900多公顷),立竹株数13515万根。除盛产杉、松、竹外,还有近百种名贵珍稀树木,其中南方红豆杉、柳杉、建柏、闽楠、银杏等15种树种,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树种。境内茫荡山自然保护区乔木品种比整个欧洲大陆的乔木总数还多。区内森林中其它物种资源丰富,已发现的蕨类植物有33科57属100种,裸子植物10科23属62种、被子植物148科622属1264种,种植的经济植物中有果树68种,茶叶7种,其它品种19个,药用植物资源隶属102科80余种。3.水资源延平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电理论蕴藏量居福建省首位。境内72条支流纵横交织。境内建有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的水口电站、30万千瓦的沙溪口电站。区级电厂、电站已建成105座,总装机容量17.78万千瓦,年总发电量6.65亿千瓦时,全部与省电网联网,电力供应十分充裕。人文历史【建制改革】延平区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称南平,寓意“南疆平定”。历史上曾称延平、剑津、剑浦等。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开始,延平成为古代二级政区驻地。1956年11月,在南平县域内设立南平市。1958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1994年9月,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县级南平市改为延平区,行政区划不变。1995年1月1日,南平市延平区正式成立。延平区是闽北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行政区划】至2021年底,延平区下辖梅山、黄墩、紫云、四鹤、水南、水东6个街道办事处,来舟、樟湖、夏道、西芹、峡阳、南山、大横、王台、太平、塔前、茫荡、洋后、炉下13个镇,巨口、赤门2个乡。【人口】2021年末,延平区户籍总人口49.02万人,其中:男性25.11万人(占51.22%),女性23.91万人(占48.78%);18岁以下9.11万人(占18.58%),18-34岁9.01万人(占18.38%),35-59岁20.64万人(占42.11%),60岁以上10.26万人(占20.93%)。全区常住人口4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6万人(占72.28%),乡村人口12.5万人(占27.72%)。【旅游资源】延平区地处福建山海结合部,是南接北联战略通道的中心枢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南大门。境内山体与武夷山脉相承,其旅游景点与武夷山风景区天然连成一线,形成闽北半月型旅游网络体系。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溪源峡谷”,有被誉为“福建庐山”“避暑胜地”的省级风景区茫荡山,还有九峰山、明翠阁、双石塔、茶洋宋窑遗址、古道三千八百坎、石佛山等名胜古迹。“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是伟大诗人郭沫若留下的对延平这座美丽山城的美好赞誉。延平城依山傍水,在水口水电站库区建成后,形成方圆96平方千米的延平湖面,湖中岛屿罗列,湖周青山对峙、柑橘成带、绿竹呈荫,景色优美,宽阔湖面也适合于建造大型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举办各种水上运动的赛场。【交通资源】延平区交通便利,境内铁路有合福高铁、鹰厦线、外福线和横南线南北贯通,高铁到福州仅需半小时。境内公路有,205国道、316国道、京福高速、浦南高速、延顺高速,纵横交汇,距武夷山机场180千米,汽车行至省城福州仅需2个小时;下辖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水路货运码头是福建小吨位最大的内河港码头,500吨级轮船可沿闽江而下直达沿海口岸,拥有年吞吐量12万吨的集装箱中转站。【人文荟萃】宋代为延平区古代教育鼎盛时期,英才辈出。南北宋319年间中进士者达331人之多,其中有北宋元丰五年(1083)状元黄裳。南宋初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名人学者荟萃延平区。“独先天下兴州学”为后人称颂,有碑记存于西山碑亭内,碑文历述山城教育之兴起、发展及形成中心的史迹。名重天下的“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曾先后在此创建书院,讲学传道,使延平区成为名闻遐迩的“东南邹鲁”、“理学名邦”。明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五年(1552~1556),海瑞在此任教谕,整顿地方教育政务,倡导教风,整饬学风,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开一代教育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