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宣传片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宣传片
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3.35万人(常住人口32.36万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耕地面积236.58万亩(基本农田201.4万亩),海拔1410—2521米,年均气温7.5℃,年降水量380毫米左右。2020年整体脱贫摘帽,2021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马家窑”“齐家”文化。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榜罗重镇,红色通渭。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镇会议”,毛泽东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榜罗镇会议革命遗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翰墨飘香,书画通渭。通渭习字绘画之风久盛不衰,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中美协、中书协会员12人、46人,悦心国际书画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是省上举办的重点节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通渭小曲”“通渭影子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诗书传家,耕读通渭。东汉时期有为我国五言诗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清有赵荣、王瓒、李南晖、牛树梅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 绿色崛起,生态通渭。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路子,草畜、果品、中药材、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崛起,正在建设“陇中百万亩生态产业示范区”。通渭工业集中区是省级开发区,发展形成了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服饰研发生产、农副产品加工、草畜循环经济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 陇上神泉,养生通渭。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硫、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有“陇上神泉”之美誉,通渭温泉旅游度假区是国家3A级景区。 风光互补,清洁通渭。风力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年均有效风速4.7米/秒、风电利用时数1900小时,年日照时数2430小时,光伏发电年可利用时数1400小时。通渭风电基地是全省第三个、陇中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境内已建成并网110万千瓦。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已建成光伏电站16.24万千瓦。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县第十七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为抓手,深入落实全市“两聚力四强化一抓实”方略和全县“五五五”发展举措,培育壮大草畜、果蔬、中药材、新能源、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六大现代产业园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奋斗、笃定实干,确保各项重点工作稳定走在全市前列、各项关键指标增速稳居全市中间偏上,加快建设“百亿通渭”,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建设幸福美好新通渭的时代篇章。 202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3亿元、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52.1亿元、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亿元、增长11.6%,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74.8亿元、增长11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260元和9417元、增长4.4%和6.4%。2023年前三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亿元、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46.6亿元、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增长1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亿元、增长1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1元和7014元、增长6.2%和8.2%,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72.3亿元、增长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