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宣传片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宣传片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东邻秦川,南通巴蜀,素有“陇上江南”和“金徽县”之美誉。全县辖15个乡镇,213个村,总面积2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6万亩,有汉、回、满、苗等10个民族,常住人口18.9万人。境内海拔在704-2504米之间,县城海拔900米左右,南北为山地,中部为浅山丘陵,年均气温12.4℃,无霜期210天,年均降雨量746mm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726.4小时,属北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性气候。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称河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1年)置河池县,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更名徽县,沿用至今。诗仙李白赞叹蜀道之险、青泥之雄,在《蜀道难》中写下了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千古名句;诗圣杜甫寓居徽县栗亭,写下了“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名句和《木皮岭》、《水会渡》、《白沙渡》等名篇,留下了杜甫钓鱼台、杜公祠、木皮岭等历史遗迹。南宋名将吴玠抗金的蜀道要塞仙人关、闻名天下的青泥岭和三国古栈道、北禅寺、佛爷崖唐代摩崖石刻、郇庄宋代白塔、宋代“新修白水路记碑”等众多文物古迹,极具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在这里发动了徽成两康战役,陇南地下党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53.1%,有各类野生植物250多种,境内广泛分布有红豆杉、白皮松、银杏、七叶树等天然珍稀树种,百年以上的银杏树有200余棵;有杜仲、金银花、柴胡、葛根、天麻等野生药材10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羚牛、白唇鹿、长臂猿等10多种珍贵动物。全县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稻米等粮油作物,核桃、银杏、黑木耳、狼牙蜜等农特产品享誉全国。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铁、金、铜等4大类22种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水能资源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年径流量19.86 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4.76万千瓦,可开发量8.46万千瓦。 风光秀美,景色怡人。集北国之雄奇与南国之灵秀于一体,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现有金徽酒业、金徽矿业2个国家4A级风景区,印象稻坪、花映三泉、泰湖风情园3个国家3A级风景区,月亮峡、天音寺、青泥古道、千年银杏树、嘉陵江激情漂流等景点魅力独特,吸引着八方游客。著名的三滩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保持着原始如初的自然风貌,高山草甸、峡谷溶洞、飞瀑流泉、云海日出、奇花异卉、珍稀动植物和人文古迹融为一体,是徽成盆地的绿色屏障和天然动植物乐园,也是闻名省内外的旅游胜地。山核桃工艺品、栗亭砚、奇石根雕、绢绣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深受游客青睐。目前,正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嘉陵镇田河村“杏福里”康养中心系列建设项目加紧实施,陇南市徽县东方博爱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即将建成运营。 交通便捷,基础良好。徽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毗邻宝鸡、天水、广元、汉中等城市和西安、兰州、成都等省会城市。全县交通发达,宝成铁路、徽两高速、十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道316线、江武公路纵贯全县,总里程108公里。陇南机场距离县城20余公里,县城至火车站快捷通道建成通车,徽县火车站是陇南物流、客运的重要集散地。目前,省道219线麻沿河至大石碑段公路、柳太公路进入扫尾阶段,天陇铁路扎实推进,通村通社道路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优势突出,发展强劲。徽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暴洪灾害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全县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稳中有进。全县苗木产业蓬勃发展,现有各类苗木15大类100个品种以上,建成苗木基地面积19.4万亩,总产值达到21.7亿元,已成为甘肃省苗木繁育第一大县,也是西北有名的特色苗木之乡,获得“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国家侧柏良种基地”荣誉称号。饲草资源丰富,畜牧养殖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独特养殖模式,核桃种植实现了整县全覆盖。徽县工业经济发达,以白酒酿造、铅锌采选(冶)为主,农特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为补充的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21年甘肃省民营企业50强中,徽县3家企业成功入围。金徽酒标志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