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宣传片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宣传片
榆中县位于兰州东郊,与兰州主城区零距离接壤,县城距兰州市38公里。全县辖20个乡镇268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含兰州高新区托管的定远、连搭2个镇30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7.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8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68%,比上年末提高0.65个百分点。年末全县共有户籍人口46.28万人,同比增长0.33%。从户籍性质看,城镇人口13.35万人,占总人口的28.85%;乡村人口32.93万人,占总人口的71.15%。从性别看,男性23.49万人,同比增长0.26%;女性22.8万人,同比增长0.43%。全县海拔1480—3670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5℃,年降水量428毫米,无霜期153天。 历史文化悠久丰富。建置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因秦将蒙恬斥逐匈奴“垒石为城,树榆为塞”而得名。明代改为金县,1919年恢复榆中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兰州地区最早的县级行政区域建制,素有“丝路重镇,省城咽喉”之美誉。境内历史遗存众多,可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明肃王陵被列为国家级文物单位,青城古镇、金崖古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榆中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活动最早的地区,也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甘肃党的创始人张一悟诞生地。境内红色资源丰富,现有兴隆山革命烈士陵园、张一悟纪念馆、解放兰州第一野战军司令部旧址等革命遗址53处。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12所大中专院校、4所科研机构入驻榆中,教育资源丰富、人才智力密集。 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境内连霍高速公路、312、309国道和陇海铁路纵横贯通,兰渝铁路、宝兰客专在榆中设客货枢纽,有4个高速公路出口和9个铁路货运站,建成经八路、经九路、兴隆山大道等城市主干道20条21公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平、定远、连搭等区域已与主城区融合互动、浑然一体。随着下一步夏官营军民两用机场、轨道交通4号线、兴隆山旅游专用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启动实施,将进一步拉近与主城区的距离,为融入兰州城市副中心、建设生态创新城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 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县内有陇上屋脊马啣山、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青城古镇、小十三陵肃王墓等8处风景名胜,“陇右名山”兴隆山属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55万亩原始森林,是省会兰州的“一叶绿肺”和“天然氧吧”,也是省内旅游避暑必选地。近年来,完成生态造林3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4.15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是全省首例飞播造林县和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区,成为兰州建设山水城市的最适宜区域。 土地资源广袤丰富。县域总面积3302平方公里,耕地105.74万亩,境内地势呈马鞍形,分为南部高寒二阴山区、北部干旱山区和中部川塬河谷区三类地区。特别是中部川塬河谷区—榆中盆地,地势平坦、面积广袤,约221平方公里。榆中作为兰州“一心两翼”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翼”,实现生态创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创新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榆中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基本形成城乡规划科学、要素配置合理、产业布局协调的产城融合新格局,已成为承接兰州中心城区抽疏、生产生活资料市场转移及城市东扩发展的中心地带。 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全省冷凉型蔬菜出口创汇基地。成功获批全国8个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工业企业达到325家,规上企业53家,基本形成了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建材、乳制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乡村物流线路和县乡两级仓储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完善,“榆味无穷”系列农特产品网上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榆中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也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有脱贫村114个,脱贫人口22106户83080人。2014年至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1.3%下降到0。201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注重把握节奏转换,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培优扶壮富民增收产业,有序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建设生态创新城、城市副中心,奋力打造“品质榆中”,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逆势上扬、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5.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7.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6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0516元、146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