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昔阳县招商宣传视频
山西省昔阳县招商宣传视频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县域面积1954平方公里,耕地47万亩,辖5镇5乡231个行政村,1个城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19个社区,总人口23.8万,其中农业人口18.3万。 昔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秦时叫沾县,隋初名为乐平县,民国初期更名昔阳县。昔阳历史上人才辈出,从唐至清,共考取举人、进士137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涌现出了“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朵小金花”等一批文艺人才,全国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创作的歌曲《唱得幸福落满坡》红遍大江南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谱写了撼天动地的壮歌,树起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著名帝王作家“二月河”祖籍也在昔阳。 昔阳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昔阳属太行山系,海拔在9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41公里,山地丘陵面积占94%,是典型的中低山土石山区地貌;有中国传统村落11个,A级景区2个,全县不可移动文物31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1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径流量达1.53亿立方米,松溪河、潇河、清漳河三大主要河流穿境而过,年平均气温10.1℃,无霜期年均207天,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397.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20.9毫米,四季分明,景色秀美。 昔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50多种,铁矿储量852万吨,铝土储量3989万吨,煤层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煤炭储量最多,煤田面积726平方公里,总储量达73.3亿吨,可采储量20亿吨。昔阳还有丰富的石灰石、白云岩、石英岩、含钾页岩,是电石、镁基合金、玻璃制造的主要原料。昔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石太铁路、太旧高速相邻而过,阳涉铁路、207国道、339国道、阳左高速、太行一号旅游路贯通全境,昔榆高速进展顺利,阳大铁路昔阳段加快推进,“三横七纵九循环”大路网格局正在成为昔阳大开放、大融通、大发展的“快车道”。 昔阳基础扎实,产业集聚。始终锚定第一要务,以“调强一产”“调优二产”“调活三产”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形成三产融合、结构重塑的高质量产业体系。工业上,重新规划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创新园、精细化工园、现代服务产业园“一区三园”产业布局,充分释放煤炭行业先进产能,精心培育尚太锂电新材料链主企业,盘活重启化工产业,聚焦新能源持续发力,“美(煤炭)丽(锂电池负极材料)花(化工)园(新能源)”工业体系加速构建。农业上,聚焦有机旱作,走好特优之路,与山西农大合作成立大寨乡村振兴研究院,全面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紧盯“杂粮+畜牧”绿色种养、药茶、菌菜、干鲜果“一主三特”产业,抓实巩固衔接文章,加快乡村建设步伐,以自然沟域为单元和纽带,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推动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特优产业全面升级。文旅上,锚定省委“两个转型、文旅先行”目标,坚持策规建管一体推进,精心做好“红大寨、老街区、旧厂矿、古村落、好山水、新文创”六篇文章,加快发展红色游、度假游、研学游、生态游等新业态,全力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叫响“最美昔阳红”文旅品牌。城建上,加快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推动保障性安居、大路网畅通等项目,加快建设城市大脑中枢,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推动城乡管理、就医养老、注册审批等多领域数字化政府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力创建“儿童友好型、老年友好型、数字友好型”县城。 昔阳蓄势聚能,接续奋进。围绕省委、市委战略部署,解放思想、狠抓落实,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朝着现代化新昔阳目标不断迈进,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双孢菇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中国宜居宜商宜游最具魅力县、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典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避暑休闲百佳县、全国百强健走示范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多项“国字号”荣誉,成为了昔阳文化软实力、对外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靓丽名片。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5.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5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5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326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516元。 新的历史时期,昔阳干部群众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各项战略目标,按照县委“11365”总体思路,传承奋斗精神,全面争创一流,全力打造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唱响“奋斗之城、幸福昔阳”主旋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昔阳贡献。
昔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拓耕耘,夏朝属河西,商朝属微,周时属肥子国,春秋时为东山皋落氏之国,秦时属上党,东汉建安末年(219年)为乐平郡,隋大业初年改为乐平县。后几经演变,到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定名为乐平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昔阳县。1938年5月,昔阳分东西两县。1945年8月22日县城解放,9月1日昔东、昔西久分重合,成立昔阳县人民政府,上属太行区第二专员公署。1949年5月太行区调整区划,本县改归左权专区辖。8月太行区撤销,左权专区并归榆次专区,遂为榆次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后专署两次易称,本县归属未变。1958年11月,划归阳泉市辖,改称昔阳县人民公社联社,次年3月易名为昔阳协作区,5月又称昔阳郊区。6月复县归晋中专署辖,属于晋中专区(晋中地区、晋中市),至今隶属关系未变。区划沿革●乡都制: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乐平县划4乡10都。康熙十一年(1672)改为4乡6都。●乡村制:民国初年,全县分1镇3乡,系501个自然村。●区村制:民国七年(1918)全县改一镇三乡为四个区:城关一区,东冶头二区,皋落为三区,沾尚为四区。1950年2月,更为七区。●区乡村制:1953年7月,为七区80乡。1956年4月,取消区级建制,全县重划为46乡。●社队制:1958年8月,实行人民公社制,全县划分为7社。1962年改为20个人民公社,辖415个生产大队。●乡(镇)村制:1984年政社分离,改20个人民公社为乡、镇。4月,城关公社率先改为城关镇,8月,皋落、东冶头、沾尚3社改为镇,其它16社改为乡。2000年改20乡(镇)为现在12乡(镇)即5镇7乡。2021年,撤销西寨乡,整建制并入沾尚镇。撤销闫庄乡,分别并入东冶头镇、赵壁乡。将原闫庄乡的台上、民安、河上、河下、鸦掌5个村委会划归东冶头镇管辖,将闫庄、陈村、赵庄、张家庄、峰洼、东庄6个村委会划归赵壁乡管辖;将赵壁乡的黄岩底社区居委会和黄岩、寨上、徐峪、凤居4个村委会以及界都乡的南界都村委会划归大寨镇管辖。
①方位●昔阳县位于山西省东境中部,隅于太行西麓的重峦之中。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0'-114°08',北纬37°20'-37°43'。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41公里,东与河北省赞皇县、内丘县、井陉县、邢台市接壤,西与寿阳县为邻,南与和顺县毗连,北与平定县相衔接。②面积●全县面积1954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0.02%,全省总面积的1.25%,全市总面积的11.9%,居全市第4位。③地形●昔阳属太行山系,为典型的中低山土石山区地貌。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4%(其中土石山区占70%,黄土丘陵占24%,河川谷地占6%),大部分海拔在900米—1300米之间。最高点为东南部的白羊山1833米,最低点为松溪河出境处,海拔只有560米。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崎岖不平。东部沟谷深切,山石矗立,基石裸露;中部切割较浅,山势缓和,粗骨土、岩石半分化物、黄土覆盖地表,是本县主要产粮区;西部地处沁水凹陷带,丘多坡缓,天然次生植被保存良好,为本县重要林区。④河流●主要有汾河、海河、南运河水系,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5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1条,主要河流有3条,分别是松溪河、潇河、清漳河。最长的河流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松溪河,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境内流长73.25公里,总流域面积1473.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5.6%。潇河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境内流长22.5公里,流域面积356.8平方公里。清漳河属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境内流长19.75公里,流域面积76平方公里。⑤气候●昔阳地处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春季温度回升快,不稳定,日照充足,少雨多风;夏季雨水集中,有干旱、风、雹灾害;秋季多晴朗天气,常有大风、霜冻;冬季寒冷,风多雪少。●年平均气温9.3℃。冬季平均气温-6.2℃,最低温度在1月份;夏季平均气温23.9℃,最高温度在7月份。气候爱地形影响,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东冶头、孔氏二乡镇年均气温10℃,王寨村一带达11.4℃;西部沾尚镇及皋落镇东南高地年均气温8℃以下,白羊山仅为2.9℃。●无霜期年均162天,最长是孔氏乡,有174天;最短是皋落镇东南白羊山一带,仅110天左右。●平均降水量为571.9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两月降雨平均342.9毫米,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60 %。12月、1月、2月为全年降水量最少月份,3个月总降水量平均为14.4毫米,累年平均雨日为92天,7-8月占31天。北界都一带为全县降水量最少区带,年降水量在480毫米以下,皋落镇东南白羊山一带为全县降水量最多地带,达700毫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