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招商视频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宣传视频

地区
江西省 > 上饶市 > 余干县
浏览量
9
发布于
2024-06-14 14:31:06
区县介绍

余干位于北纬2821′36″-2903′24″,东经11613′48″-11654′24″之间。南北长87公里,东西宽38公里,呈南北狭长状,东与万年接壤,南毗余江、东乡,西连进贤、新建、南昌,北邻鄱阳、毗邻鄱阳湖,与都昌县隔湖相望。余干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多年平均气温为17.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2℃,极端最低气温为-14.3℃,最热月平均气温29.7℃,极端最高气温为40℃。近10余年,冬季气温逐渐变暖,大霜、大雪、大冰冻天气少见。

【建置沿革】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本县以城邑之名命名为馀干县,隶属九江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灭楚项,改九江郡为淮南国,下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馀干属淮南王国豫章郡。次年,改馀干为馀汗,仍属豫章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改馀汗名治干,属九江郡。东汉恢复豫章郡,复名馀汗,仍属豫章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馀汗改属鄱阳郡。晋元康元年(291),置江州。馀汗属江州鄱阳郡。南朝宋,复名馀干,仍属江州鄱阳郡。南朝齐,隶属仍宋旧。南朝梁,承圣二年(553年),改鄱阳郡为吴州,馀干改属吴州。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撤吴州,复鄱阳郡。太建十三年(581年),复改鄱阳郡为吴州。不久复为鄱阳郡,馀干先后属之。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大业三年(607年),复改鄱阳郡,馀干先后属之。唐武德五年(622年),复改鄱阳郡为饶州,馀干属饶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饶州为鄱阳郡。乾元元年,复改鄱阳郡为饶州,馀干先后属之。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饶州为永平军,馀干属永平军。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永平军为饶州,馀干属饶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置饶州路总管府,隶江浙行省。元贞二年(1296年),升馀干县为馀干州,属饶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隶江南行省,馀干属鄱阳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鄱阳府为饶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馀干州降为馀干县,属饶州府。清馀干仍属饶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及州,一律改县。民国3年,划全省为豫章、浔阳、庐陵、赣南4道,馀干属浔阳道。民国15年,废道,各县直属省政府。馀干属江西省政府。民国21年,划全省为13个行政区,第四行政区驻鄱阳,馀干属第四行政区。民国24年,缩改全省为8个行政区,第六行政区驻上饶,馀干属第六行政区。1949年5月7日,馀干解放,属赣东北行政区鄱阳专区。同年8月,改属乐平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赣东北行政区撤销,全省划为南昌、九江、浮梁、抚州、吉安专区,馀干属浮梁专区。1952年9月,专区调整,划全省为宜春、上饶、赣州、九江、吉安专区。馀干改属上饶专区。1966年2月1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简化汉字,“馀”省“食”存“余”为余干。1968年,专区改为地区,全省分为宜春、上饶、九江、赣州、抚州、吉安地区。余干属上饶地区。余干县治,从秦置县迄今,均在今玉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