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招商视频
向东看镇海,一起迎未来;最新镇海招商宣传片~
地区
浙江省 > 宁波市 > 镇海区
浏览量
9次
发布于
2025-05-21 16:18:23
区县介绍

镇海位于东海之滨,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北濒杭州湾,南接北仑港,东临舟山群岛,与上海一衣带水,是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陆域面积2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1.6万。自古以来,镇海一直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口岸,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宁波绕城高速和宁波轨道交通的建成通车,镇海成为北接上海、东出舟山的长三角南翼交通节点,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镇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3℃,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持续时间231天至235天。年有效平均积温4920℃至5030℃。无霜期237天,年降水量1310至1370毫米,年雨日148天。年日照时数为1944.3小时,日照率为44%。但夏秋间的台风,春季低温多雨和秋季多阴雨,是农业不稳定的自然因素。   【土壤、植被】全区土壤分低山丘陵、滨海平原和水网平原3种地带性土群,土壤总面积108.6万亩。低山丘陵,包括山旱地、山垄地、山坡地共53.9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49.7%;滨海平原,江北起自官塘路,江南以石高塘、王公塘为界,形成南北两块弯月形状海相堆积平原,面积31.6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29.1%;水网平原,处低山平原与滨海平原之间,面积23.1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21.2%。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历史上森林屡遭摧残,原始植被几乎绝迹,取代者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丛等次生植被及人工引种植被。 沿海滩涂草本植被,总长约89.7公里,滩涂塘堤两岸芦苇丛生,塘下滩涂尚有三棱藨草、盐田碱蓬、小飞蓬等,草本植被覆盖率40~70%。沿海丘陵针叶林占全县林地30.92万亩的90%,暖性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黑松和杉木,其中马尾松达19万亩;温性针叶林主要柳杉、金钱松等,仅少量分布。沿海丘陵阔叶林,现存多为次生类型,主要由石栎、青冈、苦槠、枫香、木荷、赤皮椆、红楠等,多分布在县林场、共同、杨岙和招宝山。沿海平原竹林植被,常有香樟、木荷、杉木、毛竹,其中沿海咸地哺鸡竹为镇海特产,常年约400亩左右。 【江海滩涂】甬江,源出奉化、新昌乌山,流向东北经横涨至宁波三江口;另一流出上虞西梁湖坝,经余姚市境至宁波三江口汇会,续向东北至镇海口注入灰鳖洋,流域面积5299平方公里,三江口以下称甬江,古代称大浃江,流长26公里,其中镇海段长16公里。甬江系平原常年性河流,今港道宽270~404米,最宽处600米。河口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平均潮差1.75米;平均涨潮时6小时23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年雾日24天。 灰鳖洋,镇海区东北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为镇海区、慈溪市和舟山地区共有。洋内水深多在5~10米之间,由西向东渐深;年平均水温17.3℃,年平均盐分18‰,年平均风速5.7米,年平均雾日12.7天。潮汐属不规划半日潮。年平均落差2米左右。底质均为泥沙。可行驶5万吨以下船舶。 镇北滩涂。区东北沿海,东起镇海港区外游山,西北至澥浦巴子山,外沿灰鳖洋,东西长16.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20.8平方公里。系淤泥、粉砂泥组成,落潮时间长,涂泥深厚,盛产泥螺、黄蛤、跳鱼等涂产;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遂为工业发展基地,已围地面积25000亩,作镇海炼油厂、镇海港区。镇海城北发展区等工业用地。 【水资源】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2889万立方米(含重复利用水),其中地表水资源48759万立方米,占总量92.2%;地下水资源4130.72万立方米,占总量7.8%;人均水占有量1100立方米,亩均水量1230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1.00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470~920毫米;径流总量5.09亿立方米。时空分布规律与降水相似。 【潮汐】甬江口属非正规半日潮型,24小时50分为一周期,涨潮、落潮时差为6小时左右。但受天气变化等因素,涨潮时间误差为1小时左右;镇海最大潮差1.9米,平均潮1.75米;表层平均涨潮流速69厘米/秒,平均落潮流速58厘米/秒。 海浪,镇海附近出现海浪有风浪、涌浪和混合浪3种类型,但以混合浪为主。海面出现海浪波高平均值0.5~0.8米,最大波高1米左右,周期3.0~4.0秒,浪向多偏东。冬季海面经常出现8~10级偏北大风,由此产生偏北大浪,涌浪平均波高0.5~2.5米,最大波高1.0~3.0米,周期4.5~6.0秒。 【动物资源】有兽类29种,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在明清时代,江南常患虎灾,白昼啮人;数次猛虎入城。最后至1941年郭巨斢岙猎获1头,解放后矢见。其他兽类数量日益减少,近年来野猪类有所增加。常见鸟类有42种,原有老鹰、喜鹊、乌鸦、百哥甚多。自抗战开始至解放初期因大松林及樟、柏古树砍伐严重,兽类鸟类失去筑巢场所而锐减,近年来,随着环境不断改善,镇海多地可见候鸟迁徙,尤其是宁波大学和镇海炼化公司,每年3月会引来上千只多种类鹭鸟筑巢、产卵,10月底再南飞。两栖类动物“镇海棘螈”,产于瑞岩寺林场溪流,现列为浙江省保护动物。身长7~8厘米,背和体侧均呈黑色,有蜡光,腹朱红色,有不规则黑斑。头部大,四肢细长,尾侧扁。

镇海历史悠久,小港横山下、沙溪蛇山山麓,均已发现有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迹。春秋末越国建国后,其地始有所归属。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立句章县,因本地处句章县治之东,故称句章东境,为时843年。唐武德4年(621)析古句章,分置姚、鄞两州。八年,更鄞州为鄮县,本地改称鄮县东境。唐元和四年(809),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治之始。后梁开平三年(909)5月,吴越王钱镠巡视明州,筑城于望海镇;闰八月,钱镠因望海镇地滨海口,有渔盐之利,奏置望海县(《太平寰宇记》),为建县之始。未几改为定海县。当时县境仅辖清泉、灵绪、崇邱和金塘四乡。宋熙宁十年(1077)划鄞县灵岩、泰邱、海晏三乡归定海,元丰元年(1078)划金塘隶昌国,清泉析为东西两乡,自此县辖七乡,定为上县。元时建制袭宋制。明洪武二十年(1387),昌国废县改卫,原昌国县境(今舟山市)统隶于定海县,直至清康熙年间。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定海建名达778年。次年,析出原昌国境另建定海县。至此,舟山归属镇海为时300年。镇海县建制相沿民国时期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因政治和经济建设等因素,建制更迭与县境变化甚频。1954年底,龙山北部10个乡镇划归慈溪县;慈东的河头、长石等5乡划属镇海;杭州湾口滩浒岛划归嵊泗。1958年自余姚县划入汶溪乡;同年底撤县并入宁波市,1963年1月恢复镇海县建制。1985年7月,再次并入宁波市,同年10月正式撤销县建制,建立宁波市镇海区。镇海县名共历299年。县自始建至撤销为时1077年。

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2022年,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滞胀;“三重压力”持续显现,超预期突发因素严重冲击,国内经济挑战重重;既要应对好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又要解决好稳增长、保民生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大战大考,我们沉着应对,坚决贯彻落实稳住经济大盘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镇海的“稳”和“进”为全国和省市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74.3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全市第一,总量跃居全省第16位,比上年上升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3.69亿元,同口径增长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1078元、47027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2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好于省市平均水平。助企纾困有力有效。全力争取政策、创新政策、用好政策,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帮助市场主体应对冲击、增强信心。第一时间承接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区级助企纾困“27条”和接续政策配套细则,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全年办理退税、减税、缓税54.4亿元,兑现涉企政策资金11.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5万户次。扩大普惠金融受益面,“纾困贷”等普惠金融政策撬动贷款764.8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3.22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34.1%。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18.6%,占总贷款比重26%。出台全市首个助农纾困新政。启动“产供畅享”平台,签约“一链式”重点项目12个,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7个。全市首个实现24小时“政务e站”自助服务全域覆盖,“一网通办”率达97.91%,民生事项基层延伸率达91.3%。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政策,发放质押贷款1.4亿元。发放消费券及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6834万元,拉动消费7.55亿元。减免市场主体经营成本875.5万元。这一系列政策举措助力市场主体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信心和动力。产业质效稳步提升。重大项目投产带动作用明显,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43.8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全市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全省第五。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1.8%,增速全市第一。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镇海计划,新增申报宁波证监局辅导企业7家,创历年新高。实施服务业发展系统工程,出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24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2亿元,生产性服务业营收2000亿元,同比增长6.5%;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8亿元,同比增长37.1%,增速居全市第一;新增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入库企业32家,创历年新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同比增长3.6%,整治耕地“非粮化”8093亩,提前完成高标准农田三年建设任务,粮食产量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建成骆驼、贵驷区域性烘谷中心,区级储备粮规模达到4.31万吨,同比增长4.1%。投用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成南岚湾水果番茄精品园一期。重大项目提速增效。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扩投资优结构,抢抓政策窗口期、机遇期,落实“1244”统筹推进机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产业投资占比59.8%。新开工项目56个,历年最多,省“4+1”项目、省重点项目、市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均达100%。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1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9%、7.85%。围绕集成电路、绿色石化等产业,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6个,镇海炼化1100万吨炼油和高端合成新材料、英力士ABS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完善“两库两机制”实施细则,出台优质产业项目全周期用地保障措施。持续推进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实质性启动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杜亚智能产业园、招宝智造谷、浦成小微企业产业园上榜省级小微企业园名单,数量居全市第一。申请中长期贷款、贴息贷款、政策性基金项目100余个,获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315亿元,贷款总量全市第一。内生动力日趋强劲。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筹)开工建设,甬江实验室建成材料分析与测试平台、3D数字制造创新中心,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运行,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实体化运作,质谱技术和数字经济研究院挂牌运营,启动建设“甬江芯谷”。石墨烯创新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磁性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开工建设,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落地。新建博士后工作站9家、市级院士工作站2家。实施R&D提升攻坚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4.6%,增速全市第一。实施区“十四五”技术攻关重大专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9.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全市第一。实施数字经济提质扩量行动,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3个,省级数字化车间数量全市第一,获评省数字经济优秀区。迭代升级“科创镇海·人才金港”政策体系,打造甬江科创区人才引育共同体,入选国家级引才(培育)工程22人、省鲲鹏人才2人,数量领跑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技术经纪人全覆盖,促成技术交易额49.5亿元。启动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培育农创客120名。发放新一轮“科技贷”3.9亿元、惠及企业129家次。新建国际人才社区等人才安居专用房1718套。下一步,将这么做:全力以赴稳增长,激发内需新动力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夯实经济稳进提质的基础。全力提振市场信心。落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打好降本减负、助企纾困“组合拳”,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迭代企业急需、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兑现区级惠企政策资金7.2亿元。建设政务服务升级版,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和“一件事一次办”,办件再提速30%以上。制定新一轮普惠金融政策,新增制造业贷款5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政策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达到13亿元,放大倍数、完成比例等指标走在全市前列。实施新一轮“凤凰行动”,新增过会或上市企业2家。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实施民营经济新飞跃行动,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和“宁波帮”精神,真正把企业家当自己人,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市场主体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强化投资关键作用。深化“1244”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压实“条抓块统”工作责任,强化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投资项目审批招标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安排亿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37个,新开工项目73个,总投资2316亿元,年度投资354亿元,其中产业投资242亿元。推动镇海科技文创中心、镇浦路北环东路至望海北路段、骆驼桥未来社区二期等项目开工。加快镇海炼化150万吨乙烯、浙能镇海发电燃机搬迁改造等项目建设。抓好重大项目储备,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优化投资结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投资高于投资平均增速。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深化“两库两机制”,强化招商资源统筹,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市场化招商及数字化招商,加大绿色石化、集成电路、制造服务业等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加快集聚更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拓宽外资招引渠道,聚焦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流量经济等业态,定向引进一批外商投资性公司、股权投资类项目。用好广交会、进博会、浙洽会等高端招商平台,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城市招商推介活动。搭建“镇街招商协同平台”,实现招商主体与项目落地镇街双赢。完成实际利用外资2.37亿美元以上、市外内资230亿元。加快释放消费潜力。统筹财政补贴、减税、消费券等政策,继续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推进同心湖、箭港湖等品牌商圈建设,打造4个商业特色街区。优化社区商业布局,加快蛟北、骆驼万科商业邻里中心建设,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商贸新型业态,培育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消费新场景,打造农村电商示范村1个、服务站点3个。落实“三品”战略,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消费。举办购物节、汽车展、家居展等节庆展览活动5场以上。继续发放各类消费券,推广数字人民币消费,引导居民在镇消费。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全力以赴强实体,打造产业新高地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探索两业融合新路径,进一步筑牢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握国家石化产业布局机遇,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推动绿色石化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规上工业企业40家。实施管理提升“千百十”工程,培育管理提升标杆企业3家。深入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整治,腾出用地4000亩以上。开工建设三星和棉丰小微企业园。加快消化批而未供土地、促进供而未用土地开发建设。力争夺取“浙江制造天工鼎”。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枢纽区目标,重点打造科技服务、数字经济、港航物流、大宗商贸等六大领域。推进现代服务业“两轴四片多点”布局,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和特色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13.5%。推动新零售与传统零售错位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重点发展液化品、油品等大宗商品交易,打造能源与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积极参与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落实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导向,推进省级新智造区域试点,建设全市未来产业先导区,新增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2个,获评“未来工厂”1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支持优质工业软件开发商做大做强,培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推动规划落地,超前布局发展先进前沿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引导数字产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睿晶半导体掩膜版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项目招引落地,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投用智能芯片与系统创新中心。全力以赴优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为第一资源、创新为第一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创新工作迈上更高层级、更高效率。夯实创新平台支撑。加快甬江科创区镇海片建设,打造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筹)校地创新联合体,启用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推动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二期建设,加快磁性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2个。推动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市场化,实施3-5项技术攻关专项,新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10项。打造“科技金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术交易额达到56亿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创新主体特长优势,加快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科技经费财政投入增长15%以上。开展企业研发创新“诊断+提升”行动,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规上工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90%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构建科技型企业发展梯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培育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水平,新增发明专利700件。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打造“甬江芯谷”人才发展新地标,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政策,推进甬江科创区人才引育共同体建设。探索创新人才举荐制和人才互认制,新引进“雄镇英才”高端项目30个以上,入选市级及以上重点人才工程80个以上。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科技贷款总规模达到4亿元。筹集人才安居用房600套以上,探索人才房票制,拓宽特定人才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完善科研诚信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