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招商视频
安吉招商宣传片
地区
浙江省 > 湖州市 > 安吉县
浏览量
10次
发布于
2025-05-21 16:54:04
区县介绍

安吉建县于公元185年,县名取自《诗经》“安且吉兮”,是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乡,境内的上马坎旧石器文化遗址,将浙江境内人类的历史提前到距今80万年前。安吉县紧邻杭州,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是上海黄浦江的源头,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境内“七山一水两分田”,下辖天荒坪、孝丰、梅溪、天子湖、鄣吴、杭垓、报福、章村8个镇,溪龙、山川、上墅3个乡,昌硕、递铺、灵峰、孝源4个街道,共217个村(社区),常住人口59.6万。 经济运行方面。2023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9亿元,同比增长3.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271元和25470元,分别增长5.7%、7.3%,城乡居民收入比1.54:1。 骨干企业方面。截至2023年6月底,全县共有规上工业企业595家,高新技术企业315家,其中上市公司、国家级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13家、2家、16家和5家。 重点产业方面。安吉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初步构建了包括“椅”“竹”“茶”“旅”四大富民产业和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三大未来产业的“4+3”现代产业体系,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位居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之列。安吉白茶品牌价值52.06亿元,已经连续十四年位列茶叶类中国区域公用品牌十强;竹产业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10%的竹业产值;椅业产业占国内市场的1/3、占全国椅业出口量的1/2;全域旅游蓬勃发展,2023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635.2万人次,同比上升67.9%,较19年同期上升15.9%;旅游总收入225.2亿元,同比上升86.4%,较19年同期上升17.7%,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1名。 重大投资项目方面。坚持县领导作表率、乡镇部门齐上阵,每周开展外出招商,2023年上半年累计引进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46个。举办“数•智”创新(上海)投资洽谈会,集中签约项目35个,其中重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项目3个,总投资288亿元,签约新经济总部上市项目3个,其余各类新经济项目17个,市场总估值417.5亿元。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行动,创新组建谋划招引中心、联审联批中心、督考服务中心,推动52个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其中10亿元以上开工16个(制造业项目8个),完成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竣工10个。辰隆新能源、优峰生物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合温高速、德安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即将动工。 特色亮点方面。安吉是“两山”理念诞生地。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多年来,安吉县以此为引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逐步实现从生态立县到生态强县的转变。全县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空气优良率维持在87%以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先后获评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首个获得县,成为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重访安吉,并赋予安吉“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指示新期望。安吉是美丽乡村发源地。2008年,安吉创新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全县187个行政村(农村社区)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2016年,我们把美丽乡村上升为美丽县域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国最美县域”的发展愿景,全面推进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园区“四美”共建,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入选浙江省首批大花园示范县,并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成功捧得“长安杯”,“四好农村路”成为全国样板,《安吉县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入选全国十大改革案例,以安吉县人民政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成为国家标准。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像浙江安吉等地,美丽经济已成为靓丽的名片,同欧洲的乡村相比毫不逊色”。安吉是绿色发展先行地。一直以来,安吉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聚焦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形成了“1+5”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了山区小县到工业大县的美丽蝶变,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业领域获3项省政府督查激励(湖州最多)。

自然地理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安吉,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市属县。与浙江省的长兴县、湖州市吴兴区、德清县、杭州市余杭区、临安区和安徽省的宁国县、广德县为邻。在东径119°14′~119°53′和北纬30°23′-30°53′之间,面积1885.71平方公里。天目山脉自西南入境,分东西两支环抱县境两侧,呈三面环山,中间凹陷,东北开口的“畚箕形”的辐聚状盆地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县境南端龙王山是境内最高山,海拔1587.4米,也是浙北的最高峰。山地分布在县境南部、东部和西部,丘陵分布在中部,岗地分布在中北部,平原分布在西苕溪两岸河漫滩,各占面积11.5%、50%、13.1%和25.4%。盛产竹子,为全国著名的“中国竹乡”。县内主要水系为西苕溪。它的上游西溪、南溪于塘浦长潭村汇合后,形成西苕溪干流,然后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县境,于小溪口出县。沿途有龙王溪、浒溪、里溪、浑泥港、晓墅港汇入。西苕溪县内流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主流全长110.75公里。出县后过长兴经湖州注入太湖,再入黄浦江。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邻近。县城递铺距上海223公里、杭州65公里。

气象气候一、气候概况安吉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多;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风向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常年(气候统计值1981年~2010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较差9.8℃,年降水量1423.4毫米,年雨日152.8天,年日照时数1771.7小时。按照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的气候划分,安吉四季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冬季始于11月下旬,止于次年3月中、下旬;夏季始于5月下旬,止于9月中、下旬;因秋季冷空气活动早,来势猛,降温快,所以秋季比春季更短些。常年春季71天、夏季121天、秋季59天、冬季114天。二、气候禀赋1960年以来,安吉气温呈上升趋势,暖季提前,适宜日数增加,冷季推迟,低温日数减少,寒冷日数和霜冻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分别为每10年2.0天和5.3天,无霜期日数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5.3天。降水量增加,降水日数减少。小风增多,大风减少,静风天气很少出现,年大风日数1.5天。沙尘少,年沙尘日数0.4天,属于大风沙尘低风险区。干旱风险低,常年干旱风险指数为1.44,比全省(1.87)和全国(4.24)都低。此外,台风影响较沿海地区小,平均每年1.6次,以8月份最多、9月份次多,有的年份没有台风影响。年气温适宜日数为131.2天,占全年的36%,即全年1/3以上为气温适宜天,一些年份多达150天,最多年达162天。人体舒适日数平均每年达177天,主要集中在4~6月和8~11月,舒适日数为156天,占到全年的88%;其中5月和10月舒适日数最多,均有29天,几乎全月舒适。气候度假指数达到适宜以上的月数多达9个月,气候旅游指数达到较适宜以上的月数也达9个月。生态环境优良,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均保持在70%以上;大气环境好,大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8000个/立方厘米,达到世卫组织“特别清新”标准,浓度最高的地方高达40000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3%以上。近年来,植被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不断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景观,加上四季润泽、夏夜凉爽、春秋宜人、冬季多雪赏雪期长等气候特色,使得安吉成为避暑、休闲、赏景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2018年9月荣获全国首个“中国气候生态县”气候标志,2019年7月我县“山川乡”全域和浙北大峡谷成功入选浙江省避暑气候胜地。三、2022年气候概况全年平均气温17.5℃,比常年高0.6℃;极端最高气温为41.6℃,出现在8月12日;极端最低气温为-6.0℃,出现在12月25日。年降水量1271.6毫米,比常年少370.5毫米;雨日146.0天,比常年少14.1天;全年日照正常,为1701.4小时,比常年少114.9小时。我县6月10日入梅,6月25日出梅,梅期15天,梅期比常年偏短,梅雨期全县累计面雨量74.9毫米,较常年(284.7毫米)梅雨量偏少七成,雨量分布北多南少。今年夏天气温异常偏高,超35℃高温天59天,超38℃高温天32天,超40℃高温天12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24次,高温红色预警信号14次。同时,今年夏季我县出现连续的高温干旱天气,降水异常偏少,夏旱连秋旱。今年9月30日至10月3日气温较常年显著偏高,其中,10月2日38.4℃,接近历史极值,10月3日39.4℃,破10月份历史极端高温记录。随后冷空气来袭, 出现明显降温,降温幅度达10~11℃,并于5日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今年冬季我县出现连续低温,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25日,极端最低气温接近历史极端最高值;11月12日起48小时过程降温为:11.5℃;11月28日起,其48小时过程降温为:15.4℃。

历史沿革县史述略东汉至隋: 东汉末期,阶级矛盾激化,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大致包括今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封建统治者为强化控制,于黄巾大起义的第二年,即灵帝中平二年(185),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镇),仍属丹阳郡。安吉建县始于此,至今已1800余年。唐至宋: 唐麟德元年(664),恢复安吉县建制,隶湖州。 唐朝前期,统治者实行宽舒政策,社会渐趋繁荣,生产有较大发展。圣历年间(698—700),县令钳耳知命督率县民建成石鼓堰、东海堰和邸阁池,改善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开元年间(713—741),安吉丝及丝织品质称上乘,奉为贡品。茶叶生产普遍,唐陆羽《茶经》载:安吉、武康两县茶叶为浙西上品。竹和竹笋更是境内特产,白居易《食笋诗》有:“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抢,抢来早市鬻。”诗中“此州”指湖州,安吉为湖州最主要的产竹县。当时境内经济发展尤以西苕溪中游以下地区更快,因而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将县治北移至今安城镇址附近。元至清 元灭南宋后,朝廷所需粮食和财物,大量依靠东南地区供给,因而赋税沉重。至此年间(1341—1368),年征秋粮正耗米比两宋时多1.72倍。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安吉先由徐寿辉部占领,继为张士诚部所据,至正十六年(1356)又为朱元璋部克有。此后,张、朱两部争夺达10年余。中华民国 清宣统三年(1911)11月17日,安、孝两县响应武昌起义,随即驱除清知县。民国元年(1912),两县分别成立县公署,16年改称县政府。民国3年(1914),废府设道,安吉、孝丰两县同属钱塘道。16年5月道废,两县直属浙江省。21年6月至28年先后隶属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浙江省第六特区行政督察区、浙江省吴兴行政督察区、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29年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37年8月属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30日和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孝两县。6月初,中共安、孝两县县委和两县人民政府建立,进行剿匪反霸,组织农、青、妇等人民团体和民兵,实行减租减息,维护社会秩序,恢复工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于1950年冬起,进行土地改革,使3.8万余户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又开展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和大力恢复国民经济。至1952年,两县工农业总产值 达492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1949年增长77.8%。1953年冬至1956年,两县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1956年,两县工农业总产值达6588万元,比1952年增长33.91%,比1949年增长1.38倍。195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孝丰县建制,并入安吉县,仍属嘉兴专区(1970年改称嘉兴地区)。1983年7月撤销嘉兴地区设立湖、嘉两市后,安吉属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