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是滁州市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地处我省江淮分水岭北侧,滁州市西北部,国土面积3002平方公里,人口978764人,辖22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园,是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文明县城、双拥模范“八连冠”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健康促进县。 定远历史人文悠久。秦汉时境内曾置阴陵、东城二县和曲阳候国,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远县,古寓“安定远方”之意,至今有近1500年历史。千百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人物,南宋名相董槐、明朝丞相李善长、胡惟庸以及东吴名将鲁肃、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等皆出于此,自古享有“将相故里”和“怀诗、寿字、定文章”之美誉。抗战时期,定远是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留下了光辉战斗足迹。
定远区位交通优越。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与合肥、滁州、淮南、蚌埠四城互联互通,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城市。两条国道、两个高铁站、三条高速让定远与长江三角区域城市紧密相连。G328、G329国道分别从南北向、东西向穿越县全境;京沪、合新两条高铁干线,均设有定远站,从定远到南京仅30分钟,到上海2小时,到北京4小时;合新高铁向北可到达宿迁、新沂、连云港、青岛。滁淮高速、合徐高速、徐明巢高速纵贯县境。距合肥新桥机场约1小时20分钟车程,距南京禄口机场2小时车程。定远产业资源丰富。拥有安徽滁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电商产业园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盐化工业园是全省四大新型化工基地之一,也是省内唯一的盐化工基地。农业物产富饶,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瘦肉型猪生产基地,近年来,大力围绕“猪、鹅、虾、草、菌”五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定远猪”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岩盐、石膏等23个品种,其中岩盐储量20亿吨,为安徽独有。
定远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据1985年5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沟探,同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位于定远县七里塘乡袁庄村侯家寨文化遗址为江淮流域原始社会早期文化;位于定城西南30公里九梓街西1华里陈思古堆和位于定城西北30公里靠山邵家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定远境商周时期为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国兼并。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以郡县制划分天下,设今定远境内为阴陵、东城二县,属九江郡所辖。西汉时,县境内设阴陵、东城二县和曲阳侯国,均属九江郡。秦末楚汉战争,项羽兵败垓下,渡淮水,经东城至乌江,在定远境内留下虞姬墓、霸王墩等遗址。王莽改东城为“武城”,阴陵为“阴陆”,曲阳侯国为“延平亭”。东汉时恢复西汉旧称,将延平亭改称西曲阳、东城、阴陵、西曲阳三县皆隶属九江郡(治阴陵)。永平十五年(72),东城改属徐州下邳国。三国魏时撤销东城、阴陵二县建置,改属淮南郡西曲阳县。西晋恢复东城、阴陵二县建制,仍属淮南郡。东晋建制与西晋同。南北朝时,江淮地区为南北激烈争夺场所,归属和建置变动频繁。刘裕代晋称宋时,东城县先属南朝宋,后入北魏。南朝齐时,在境内设马丘郡。南朝梁武帝时,始以“定远”为县名。据《太平寰宇记》载:“梁天监三年(504),土人蔡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梁武帝普通五年(524),派定远将军曹世宗攻破西曲阳,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并为定远郡,置定远县。县名“定远”,含有安定边界、收复远方失地之意。梁大同六年(540)置安州,领定远、临濠二郡。南朝陈时,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定远复归南朝。北朝曾数度领辖县境。北魏永平三年(510)置安州。后又置北谯郡,治阴陵城,领南蔡、北谯二县。北魏、东魏时,在今县境内曾设西沛郡,领肖、沛、平阳三侨县。北齐时,置广安郡。大象一年(580)入北周。隋仁寿元年(602),改广安郡为临濠县(治东城),属濠州。隋炀帝改濠州为钟离郡,仍辖临濠县。唐武德三年(620)改种离郡临濠县为豪州定远县。唐天宝四年(745)定远县治迁至定城。此后历朝县治基本未动。天宝远年至乾元元年(742-758)属钟离郡,后复豪州。贞观年后,州郡属淮南道。元和三年(808)改豪州为濠州。五代十国时,定远先属杨行密割据地区,后归南唐。后晋开运元年(944)升定远县为定远军。显德三年(956)归后周。北宋时,定远先属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南宋乾道元年(1165)濠州团练使移戍藕塘,金兵攻占濠州和定城。嘉定四年(1211)金兵退,县治迁回原址并筑定城土城。元朝时,定远初属濠州,至元十五年,改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属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濠州。明洪武二年(1369)九月,定远县直属中都(今凤阳城)。十三年属六部凤阳府。永乐元年(1403)一月属南京凤阳府。清初定远县属江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凤颖主泗道凤阳府。民国初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民国元年(1912)元月属安徽省,民国3年至17年8月,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21年(1932)10月后,属第四专区;民国27年(1938)10月改属第六专区;民国29年(1940)4月改属第五专区。1949年1月18日,定远全境解放,初属江淮第一分区;同年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6年1月,随宿县、滁县二专区合并,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复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改滁县专区为滁县地区;1979年2月,改滁县专区为滁县地区行署,仍辖定远县。1993年1月5日,撤销滁县地区行署,置滁州市,定远县隶属滁州市至今未变。
定远县位于合、蚌、淮、滁四个城市交汇中心交通便利,淮南铁路贯穿境内,京沪高铁纵贯南北并设有定远站,京沪铁路紧邻而过,规划的合肥至青岛高铁在定远境内设定远东站,合徐高速公路横跨境内。县城所在地定城距合肥和南京两机场仅不足两小时路程。淮南铁路、合蚌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其淮南连接线穿境而过,距南京、合肥等周边大中城市仅1小时左右车程,到上海6小时车程。京沪高铁、合徐高速、滁淮高速和G329、G328两条国道穿境而过,与正在建设的合新高铁、明巢高速等,构成“六纵五横”的综合交通网络。公路有定远到合肥、蚌埠、滁州、三界、明光、朱巷、永宁等干线。定远县地势大致是北高南低。在地貌单元上属江淮丘陵一部分。境内地貌类型分为丘陵、波状平原和平原三种。北部和东部为丘陵;大部分地区为波状平原,残丘和缓岗散布其中;小量成片平原仅分布于县西南一带;池河沿岩有一狭窄河谷小平原。全县海拔高程小于350米,相对高程大小100米。定远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丘陵区。地理位置过渡性形成气候上过渡性特点。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易旱易涝。由于同时受到季风影响,四季雨量分布不均匀,时有旱、涝灾害。四季特点是:春季温和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少雨多旱,冬季干燥严寒。 全县采冶地矿历史较为悠久,据《方舆纪要》与《大清一统志》记载:“定远县东四十里,有银岭,旧有银冶,今无”。建国以后,经过多年普查、勘探,共发现石膏、岩盐、芒硝、玻璃白云岩、水泥石灰岩、煤、磷、铜、铝、麦饭石、方解石、石英石、重晶石、金等14个矿种、14处矿产地和矿点。高塘湖为县唯一湖泊,该湖位于县西边界,炉桥镇坐落其畔,湖周有定远、凤阳、长丰三县和淮南市,属定远县水面11.6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5米,正常水位17.5米,湖面50平方公里(7万多亩)。洪水期水位21.7米,约20万亩,湖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湖岸线长85公里,湖形状为一长带形。枯水期(5月)全湖平均水深1.76米,丰水期(8月)全湖平均水深5.14米。湖底平坦,底质大部分为淤泥底。湖水营养盐类丰富,水质偏碱性,浮游动植物种类繁多,湖内水草丛生,属于营养型湖泊,具有发展水产养殖良好条件。湖滨地形较为平缓,土地肥沃,每遇干旱,四周农民尽收灌溉之利,是本县西部地区主要抗旱水源,由于地势低洼,时有洪涝灾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