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位于安徽省东部,西汉置县,古称椒邑,至今已有2200多年。全县辖10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568平方公里。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乡”。 一是崇文重教的文化之乡。全椒自古文风鼎盛,文人学士代不乏人,孕育了唐朝名相张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周先庚、中国城市规划和水卫生专业的开山鼻祖朱皆平、中国复关谈判研究先驱者汪尧田等乡贤名士近百人。最为著名的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被鲁迅称为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全椒儒林文化与太平文化等民俗文化相互交融、共生共荣。省级重点中学—全椒中学,始于北宋崇宁年间的学宫,起于民国初年的公学,堪称千年文脉、百年老校。
二是环境优美的生态之乡。全椒属典型的江淮丘陵,呈“三山五丘二分圩”地貌,境内拥有“三山、两河、三湖”(神山、龙山、牧龙山、滁河、襄河、碧云湖、岱山湖、卧龙湖)等原生态旅游资源,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省旅游强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三是交通便捷的枢纽之乡。全椒东临南京、西接合肥,素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之称。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合宁高速、马滁扬高速穿境而过。距南京禄口机场、合肥新桥机场均在1小时车程,千吨船舶通江达海。四是产业特色明显的发展之乡。以皖东第一家上市公司—全柴集团为龙头的动力机械制造已经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集聚。近几年,新兴发展的家电信息、新型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板块。自然资源丰富。全椒境内多为丘陵地区,有水稻土、黄棕壤、潮土、紫色土、石灰岩(土)等5个土类,其中水稻土占土壤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全县河里程219公里,境内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达900毫米以上。全县耕地面积约8万顷,林地面积3.67万公顷,多为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超过30%;矿产资源品位高,境内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海泡石、绢云母储量多、品位高。
全椒县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内)建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后为全氏居住,汉在故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 西汉 始置全椒县初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复设九江郡,全椒改属九江郡,辖于扬州刺史部。 东汉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全椒为侯国,属九江郡。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全椒侯国改属下邳国。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国除,复为全椒县。 三国时期 全椒先属吴,后属魏,辖于淮南郡。 西晋 复置全椒、阜陵县,属淮南郡。 东晋 王导行“侨寄法”,侨置南谯州。废全椒县,侨置山桑县,属南谯州。 南北朝 宋仍置南谯郡。永初年间(公元420—422年)全椒为山桑、酂县所在地,属南豫州。元嘉八年(公元431年)酂县划属历阳郡,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473年),酂县又划属新昌郡。南齐,酂县改属临江郡。梁改南谯郡为北谯郡。 隋 开皇(公元 581—600年)初,废北谯郡,置滁州。大业(公元605—618年)初,州废,复为全椒县,属江都郡。 唐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置滁州,全椒县属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辖全椒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属滁州。 宋 全椒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 元 全椒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扬州路。 明 初,废全椒县入滁州。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以滁州隶凤阳府;十四年(公元1381年),复为全椒县,属滁州,仍隶凤阳府;十九年(公元1386年),升滁州为直隶州,全椒县属之。 清 初,全椒县属江南行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设安徽省,全椒县属之。后分属安庐滁和道。 民国 元年(公元1912年)4月,全椒县直属安徽省。三年至十七年,属淮泗道。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属安徽省。二十一年以后,属安徽省第五专区。 1949年元月25日,全椒县解放。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蚌埠专区仍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全椒县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滁县专区改名为滁县地区,全椒县隶属不变。1993年元月5日,撤销滁县地区,设立滁州市(地级),全椒县属其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