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招商视频
广西灵山县招商引资宣传片
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灵山县
浏览量
10次
发布于
2025-05-29 11:18:15
区县介绍

灵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钦州市中部。地处东经 108 °44 ′12 ″~109 °34′16 ″、北 纬 21 °50′38 ″~ 22°39′16″之间。东和东南与浦北县接壤,西临钦州市钦北区,南邻合浦县,西南接钦州市钦南区,北和西北分别与横县、南宁市邕宁区交界。钦江及黎钦铁路、六钦高速公路、大浦高速公路、209国道过境。辖17个镇2个街道、411个村委会(社区),县人民政府驻灵城街道,行政区域面积355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3.46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6.59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30万公顷。林地面积20.30万公顷。社会用电量17.76亿千瓦时。等级公路里程3196.61千米,其中二级以上公路395.324千米。主要旅游景区有六峰山风景名胜区、大芦古村文化生态旅游区、广西桂味荔枝农业生态园、烟霞山景区、罗阳富硒谷生态庄园、奇石湖生态农庄等,其中大芦古村为国家级4A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楹联第一村。全年接待游客577.12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57.33亿元。主要矿产资源有花岗岩、石灰岩和石膏,其中石膏矿储量约5000万吨。地方名特产有荔枝、茶叶、龙眼、香蕉、水牛奶、香鸡等。是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中国名茶之乡。2022年,灵山县入选“2022中国西部百强县”,获评为“中国淡水鱼苗之乡”“中国香鸡之乡”2022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2022年全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自治区卫生县城、2021年度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工作先进县、2021年度全区平安县、2021年度全区粮食生产激励县、自治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示范县。   【建置沿革】  今灵山县境,古属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今灵山县境属象郡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今灵山县境归南越国管辖。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年),今灵山县境属南粤王辖地。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今灵山县境属合浦郡地。 汉建安八年(203年),今灵山县境属交州合浦郡地。三国时期,今灵山县境为吴国辖地。黄武元年(222年)今县境属交州合浦郡辖地。吴黄武五年(226年)吴国从交州一部划出设置广州,今灵山县境属广州合浦郡地。黄武六年(227年)今灵山县境属交州合浦郡地。晋朝,今灵山县境属交州合浦郡地。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设置宋广县,县治在今陆屋镇古城村,隶属同年设置的宋寿郡(郡治在今钦州市钦北区)。齐设置封山郡及安金县,郡、县治均在今武利镇安金村,隶属越州(州治在今浦北县)。梁中大通四年(532年),设置宋广郡,与宋广县同驻今县陆屋,隶属安州。改安金县为封山县,改隶合浦郡。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宋广郡、县废改为新化县,隶属安州。次年,新化县又改为内亭县,隶属钦州;并设置南宾县,县治在南宾寨(今旧州圩西南侧),隶属钦州。开皇二十年(600年),设置遵化县,县治在今新圩镇新院村,隶属钦州。大业三年(607年),内亭、南宾、遵化改属钦州改置的宁越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内亭、南宾、遵化等县复改属钦州。次年,设置南亭州,州治在今陆屋镇。领辖原隶钦州之内亭、遵化等县,以内亭县为州治。贞观二年(628年),南亭州废,内亭、遵化两县复隶钦州。贞观十年(636年),钦州州治迁南宾县南宾寨(一说元和年间钦州迁治),南宾县治迁建峰子岭南(今灵城街道棠梨村境内),并更名灵山县(此更名时间据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另一说为天宝元年,即742年,为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因县西一里永宁坊有石六峰,其山纯石平地耸立六峰,内一峰曰龟峰。龟乃灵物,故以名县。天宝元年(742年)灵山、内亭、遵化三县改隶宁越郡。乾元元年(758年),灵山、内亭、遵化三县复改隶钦州。五代属南汉辖地。灵山、内亭、遵化三县隶属钦州。宋开宝五年(972 年),钦州并省 废遵化、内亭、钦江等县入灵山县。 治平二年(1065 年),灵山县治从峰子岭迁石六寨(六峰山东侧,即今县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灵山县改隶钦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灵山县改隶钦州府。洪武七年(1374年),灵山县改隶钦州。洪武九年(1376 年),灵山县又改隶廉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灵山县复隶钦州。清朝,灵山县隶属廉州府。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朝廷将县属秋风练(今钦州市钦北区的平吉等地)、博莪练(今钦州市钦南区的那丽、那彭、那思等地)、菩提练(今钦北区的那香、长滩等地)、青塘练(今钦州市钦北区的青塘等地)拨给钦州。民国元年(1912年),灵山县改属广东省钦廉军政府绥靖处。民国3年(1914年),灵山县改属广东省钦廉道。民国9年(1920年),灵山县直隶广东省政府。民国19 年(1930年),灵山县改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署。民国25年(1936年),灵山县改属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灵山县改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灵山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5月14日,灵山县随同钦廉专区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代管。同年9月21日,灵山县析出那楼、光华、那路、新江、那礼、百济、均安、灵华等 8 个乡,划归邕宁县管辖。同月27日,灵山县改属钦州专区。1952年3月8日,灵山县正式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管辖。1953年 6 月,灵山县析出旧时路、长山、横山(升平以南),划归合浦县管辖;析出木山乡,划归横县管辖。并划辖原属横县的邓塘、岭平、沙塘等地。1955年5月31日,灵山县改属广东省合浦专区。1959年3月20日,灵山县改属湛江专区。 1965年6月26日,灵山县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1 年,灵山县改属钦州地区。1994年6月28日,撤销钦州地区和县级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灵山县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至今。   【行政区划】  2022年年末,全县辖新圩、佛子、平山、石塘、丰塘、平南、烟墩、檀圩、那隆、三隆、陆屋、旧州、太平、沙坪、武利、文利、伯劳17个镇和灵城、三海2个街道,下设村居委会358个,社区居委会53个。 【人口】  2022年,2022年末人口169.0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7.11万人。   【民族】  2022年,灵山县有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5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1%。壮族、瑶族、苗族主要分布在太平、沙坪、烟墩、三隆4个镇的1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   【宗教】  灵山县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有 8 个。灵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坚持“保护、管理、引导、服务”的宗教工作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全县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安全有序。   【语言】  灵山县境内的日常交流语言,以粤语、灵山方言(灵山话)为主。部分乡镇的部分地区操邻县方言。此外,个别地方操肇庆话、新民话(客家话)、壮语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灵山县中小学校开始推行普通话,县城交际语言逐步出现普通话。进入 21 世纪,学校授课以普通话为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多以普通话为主。进入县城中学校任教的教师,普通话测试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级别;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议、对外交往与接待全部使用普通话。在县城,学生与家长、商场购物、宣传活动、公共场所交流等也时常使用普通话。  

【地理位置】  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的钦州湾畔,钦州市东北部,东邻钦州市浦北县,西连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南接北海市合浦县,北临南宁市邕宁区、横州市。地理坐标为:北 纬21°51′— 22°38′,东 经108°44′— 109°35′之间。全县总面积3558平方千米。黎钦铁路、六钦高速公路、大浦高速公路、在建的南宁至湛江高速公路、209 国道以及多条省道过境,交通便利。六万大山余脉自县境东北部伸入,在县内形成罗阳山山脉(主峰海拔869.6米,为县内最高峰)和东山山脉(主峰海拔714.9米); 十万大山余脉自县境西北部伸入(主峰鸡笼顶,海拔 604.3米)。县内河流主要有钦江、玉麓江、那隆江、大平江、旧州江、青坪江、武利江、平银河、沙坪江、平南江、修竹江、黔炉江等。其中,钦江主干流发源于灵山县境,境内长93千米。 【气候】  灵山县地处广西东南面,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宜人,气候资源丰富。气候特点是:明显的季风气候,夏长冬暖,夏湿冬干;热量条件丰富,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雨季较长,但雨量分配不均,无霜期长,四季宜耕。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冬季偶有寒潮、霜冻;夏有台风、暴雨;春有低温阴雨;秋有寒露风。此外还时有春秋旱。2022年年平均气温22.2℃,年极端最高气温37.2℃,极端最低气温2.9℃。全年总降雨量1776.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1%,极端最小相对湿度21%。无霜期363天。全年日照时数1614.3小时。年平均风速2.1米/秒,年最大风速10.4米/秒,年极大风速19.6米/秒,最多风向为NNE(北东北)风。年蒸发量1059.1毫米。 【河流水系】  灵山县境内大小河流124条,河流区间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4条。全县没有外来过境河流,全属于水源始发地之河流。分沿海(北部湾)沿江两大水系,沿海水系又分钦江、南流江、大风江和茅岭江4个水系。 【土地资源】  2022年全县土地资源面积355758.19公顷。其中:耕地63458.11公顷,湿地28.31公顷,园地44002.74公顷,林地203004.58公顷,草地3210.2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748.4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07.00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57.87公顷,水域10642.36公顷,其他5398.53公顷。 【经济发展】  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2.0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47.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5.8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9607元。财政收入17.68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36.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11亿元。外资企业商务口径利用外资完成321万美元,外贸进出口完成1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8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383.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