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存明、清时期的《如皋县志》载:春秋时(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如皋叫郧,又名发阳、发繇口、发繇亭(故址即今立发桥),属吴国。战国时(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改属楚。秦时属九江郡。楚汉相争时,为东楚所有,隶属于东阳郡。汉初,为吴王刘濞封地,属于海陵县(故治今泰州)。三国时,曹操令江淮地区居民迁徙,海陵县废,为隙地。后吴主孙亮以吕岱(吕是海陵人)为大司马,吕复置海陵县。晋太康元年(280年),如皋地属广陵郡海阳县。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而析置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5县。(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此以得名。”)北周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唐太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海陵县。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北宋初,如皋县隶属淮南道泰州军。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明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府泰州。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苏省,如皋属江苏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如皋县隶属于通州。民国初年,如皋县先后隶属于苏常道和淮扬道。1927年,废道存县。1933年3月,如皋县隶属于江苏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38年3月19日,日军侵占如皋城,如皋县政府先后迁移至李堡、丰利、马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