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瓯海区娄桥街道洲洋路6号瓯海行政管理中心1号楼13楼西侧

走进瓯海区

 瓯海是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地处浙江东南部,因《山海经》有“瓯居海中”的记载而得名。1981年12月,瓯海从温州市郊区析出,设置瓯海县,1992年3月撤县设区。2001年7月,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原瓯海永强片共7个镇划归龙湾,藤桥片的2个镇3个乡和梧埏镇的4个村划归鹿城,瑞安市仙岩镇、丽岙镇并入瓯海。200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西岸、五凤垟、北林垟等3个乡,并入泽雅镇,将梧田镇、新桥镇、娄桥镇、南白象镇、茶山镇、三垟乡等五镇一乡的行政建制改为街道办事处。2011年3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潘桥镇、郭溪镇、瞿溪镇、丽岙镇、仙岩镇5个镇建制,成建制设立5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国土面积466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街道、1个镇、温州高教园区和瓯海经济技术开发区,46个社区、151个行政村。202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77822人,比上年末增加了4603人,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中国科技工作先进区、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县域网络形象百强区、省“五水共治”大禹鼎、省“三改一拆”先进区、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平安区、省级卫生强区、省级文化先进区、省电子商务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4.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25.64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471.96亿元,增长3.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08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2204美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为0.9:40.5:58.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51亿元,增长4.8%;外贸进出口总额390.54亿元,增长22.9%;财政总收入67.04亿元,下降1.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1亿元,下降0.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47元,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23元,增长7.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1.63,比去年同期缩小0.03。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0.27亿千瓦时,增长4.0%。其中工业用电量22.64亿千瓦时,下降9.3%,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5.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11亿千瓦时,增长20.5%。全区在册市场主体109863户,居全市第7,其中企业36526户,现有公司制企业数量在企业中的占比由上年同期的90.7%提高至91.4%。 产业特色较为明显 瓯海特色轻工业基础扎实,瓯海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是中国民营经济和“温州模式”的重要贡献者,创办有全省第一家农民举办市场、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中国锁都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浙江省新型包装产业基地,鞋革、服装、眼镜、锁具、电气机械、汽摩配等产业占到经济总量的80%。近年来,瓯海坚持城市发展优先,华润万象城、银泰城等引领型项目相继投用,刷新了温州城市版图,被评为“浙江省最具发展潜力十大新城”“十二五”浙江产城融合十大示范新城。全国排名第8的温州高铁新城PPP项目,总投资200亿元,目前已全面启动建设。拥有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智能锁生产基地等4张“国字号”制造业名片,有规上工业企业635家,形成了服装、眼镜、锁具、鞋革、汽摩配、电气机械、包装、食品等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其中服装、眼镜、锁具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有“世界眼镜看中国 中国眼镜看瓯海”之说。同时,我区坚持“科教新区”战略,全力推进产教融合,作为全省三大科技大走廊之一—环大罗山科技走廊主阵地,瓯海区下辖温州高教园区,拥有温州大学科技园等3个“国字号”创新平台,生命健康小镇、时尚智造小镇两大省级特色小镇,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9所本地高校,浙江大学温州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拥有加拿大“两院”院士陈忠伟等一批领军型人才,是目前浙南闽北赣东地区人才最集聚、平台最高端的区域。同时,瓯海还是“中国瓯柑之乡”“中国杨梅之乡”。 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招商人员

园区信息

    暂无数据
政府项目
更多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