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位于广西东南部浔郁平原的菁华地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黔江、郁江、浔江在城区交汇,辖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下辖26个乡镇,共411个行政村和33个社区(含4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区社区)。聚居着汉、壮、瑶等多个民族,2022年末户籍人口203.12万人,是广西第一、全国第三人口大县(市)。全市耕地面积9.62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5万公顷,林地面积207058.55公顷。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370.68亿元,同比增长3%,财政收入19.84亿元,下降8.8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99亿元,同比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8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85元,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3元,同比增长6.8%。 近年来,桂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纵深推进“五大振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连续17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连续11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先后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县、自治区卫生城市、全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先进县、全区投资促进工作先进县等60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荣誉。 历史文化悠久。桂平别称浔州,是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遗留有多处石器时代遗址。秦始皇统一南方并设立“岭南三郡”,桂平为桂林郡的属地。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设置桂平郡、桂平县。隋唐时期设浔州,定州治为桂平县,北宋嘉祐年间把州治从西山大窝坪迁至现在的桂平城区,此后元明清等历代又先后改设浔州路、浔州府,在这长达1400多年的时间里,桂平县城一直是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也是区域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桂平人民历来具有革命斗争精神,延绵200余年的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和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都策源于桂平,清朝天地会起义军自佛山起事后转战两广并在桂平定都建立大成国,改桂平称“秀京”。在广西近代革命史上也有桂平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是中共广西党组织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根据地,涌现出广西籍第一位共产党员黄日葵、广西第一位全国党代会代表(中共六大唯一代表)胡福田等一批革命先烈,先后爆发了同盟会领导的浔州起义和中共广西地委领导的五月农军暴动,沉重打击侵华日军的蒙圩之战。桂平佛教、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西山曾是广西佛教协会所在地。开国大典时唯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宗教代表巨赞法师以及香港佛教联合会前会长觉光法师曾先后担任驻西山龙华寺主持。宽能法师1949年驻西山洗石庵,1989年圆寂后留下了三颗舍利子,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例比丘尼舍利子。改革开放之后,桂平被列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于1994年5月撤县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