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区,属西安市管辖,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泾、渭河交汇区域,闻名天下的泾渭分明自然文化景观位于境内。东迄临潼区,南界灞桥、未央两区,西和泾阳县、渭城区相邻,北与三原县、阎良区毗连。境域东西长20.5千米,南北宽19.4千米,总面积294平方千米。包茂、京昆高速公路和210国道纵贯南北,西咸北环线(高速)和310国道连通东西。西安至延安、侯马铁路穿境而过,设有泾河火车站。西安地铁10号线已破土动工,建成通车后直通高陵。高陵区西南境(泾河工业园)距西安行政中心15千米,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7千米,与西安铁路北客站隔河相望。境域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54—414米,相对高度差60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属东亚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日光充足,年温差变化较大,自然灾害较少,自然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高陵区在周代为高陵邑,因邑南高卧奉正原,其状如陵而得名。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县,是全国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2015年8月4日,高陵县撤县设区正式挂牌。至2022年,全区辖7个街道,86个行政村,18个社区,741个村民小组。 高陵区自古为京畿之地,文脉兴盛,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汉代有光禄大夫王尊、史家冯商、学者如淳;三国时期有国之良臣张既;晋代有中书令潘尼;唐代有元老重臣于志宁、名将李嗣业、中书令崔元晖、诗人韦应物;宋代有名将种师道;元代有学者杨恭懿;明代有理学名儒吕柟;民国有著名农业经济学教授王德崇。中国革命时期有英烈刘天章、白文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他们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张策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高陵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9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有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杨官寨遗址列入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灰堆坡明代石室墓被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 高陵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改变家乡面貌,1958年,高陵县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陵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围绕国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按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单一所有制结构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商贸流通业向市场化转变,千年古县向城市新区转变。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果菜生产科技创新十强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泾河工业园)、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县、全省粮食生产“吨粮县”、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西安市连续六年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撤县设区后,高陵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十三五”确定的目标基本完成,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占比从“十二五”末的67.2%提升到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48倍、1.16倍。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0家,较“十二五”末增加64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7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农业增加值达到37.6亿元,粮食生产稳定增收,新增现代设施农业3万亩。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0.2亿元,占GDP比重较“十二五”末提高19.1个百分点,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7家、规上文化企业9家。泾河工业园(含高陵·经开共建区)建成面积65平方千米,企业总数达到556家,有规上企业159家,形成了以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核心的支柱产业,成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北跨主城区、渭北万亿级工业大走廊核心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区域空间一体化关键节点、渭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高陵位于西安主城区北部,南与未央区、灞桥区隔渭河相望,东与临潼区相邻,西与咸阳市泾阳县相接,北与咸阳市三原县相连。区域内地势平坦,一马平川,东西平均长18.6公里、南北平均宽15.8公里,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86个行政村,人口44.2万。渭河和泾河在高陵交汇,形成了著名的“泾渭分明”自然景观。 高陵的特点可以用“四优五新”来概括。 “四优”:一是区位之优。在大西安“三轴三带三廊一通道多中心多组团”空间布局中,高陵是渭北万亿级工业大走廊、渭河世界级滨水景观带等重大战略布局的核心区域和关键节点,也是大西安北跨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未来主城区。二是产业之优。高陵已建成面积达65平方公里的泾河工业园和融豪、聚集等多个现代化中小企业园区,吉利新能源汽车、陕汽重卡扩能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相继落地,蓝晓科技、雨中情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达效,高陵成为全市首个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区县。三是环境之优。70年的发展让高陵的城市生活品质环境和生态宜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荣获省级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殊荣。在营商环境方面,高陵始终坚持“优惠政策定制•服务保障专班”,在2017年全省优秀营商环境县区评比中位居第一位。四是交通之优。高陵距西安钟楼仅20公里,与市政中心隔河相望;包茂、京昆、西咸北环线三条高速、210、310国道穿境而过;地铁10号线正在加快实施,西延高铁、西阎快速干道即将启动建设;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北客站、西安内陆港均在半小时交通圈内,渭河作为大西安城中河的价值正在进一步彰显和释放。 “五新”:一是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近年来,全区上下对标“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围绕“聚力一二三•建设主城区”和“一二三六”目标,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22 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88.82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 8.3:52.8:38.9。人均 GDP 为 84279 元。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195.29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0.2%。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6.52 万人,城镇化率 65.69%。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等殊荣。二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高陵承担了六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成功经验被全国进行推广,全省首家推出“共享村落”,被自然资源部称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中的创新之举”,源田梦工场田园综合体获批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三是城市建设展现新形象。以主城区定位,大力推进城区南延西联、园区北拓东进,城园区相向扩容,5座大桥横跨泾渭,三面高速环绕,六横六纵区域主干道交通路网雏形基本形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到36.8%。荣获全国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县城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四是民生福祉有了新加强。在全省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十九年无忧教育”工程,率先推行养老保险“三保合一”,率先建立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率先推行住院“零预交”,率先施行农民免费参加新农合,率先开通免费小公交,创新实施“抱团帮扶”工作模式,以绣花功夫开展脱贫攻坚。五是生态环境有了新改善。严格落实铁腕治霾,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处理三年行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在全市率先点火烘炉,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治理渭河滩区1.5万余亩,在全市率先实现沿渭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新机遇促动新发展,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陵区决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城乡融合,加快城市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新时代创造高陵发展新辉煌,在新时代谱写高陵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