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素有“旱码头”和“三秦要塞”之称。全县辖1个街道、2个乡、16个镇,19个社区、185个行政村。全县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09万人。 县域历史悠久 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就有原始部落的游牧活动。秦汉时期定边属于新秦的一部分。北魏时设大兴郡,西魏时改称五原郡,后又称盐州。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的范仲淹,以“底定边疆”之意取名“定边”(宋元时期定边先后属延安府和庆阳府,均隶属于陕西行省,明代时先后隶属于陕西布政司延安府和庆阳卫、延绥镇)。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正式设县(距今289年)。革命战争时期,定边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边特委、三边分区机关驻地(当时陕甘宁边区共辖延安、绥德、三边、关中、陇东5个分区)。定边县张崾先镇铁角城村是中央工农红军长征由甘肃进入陕西的第一站。抗日战争时期,王震将军率领359旅在定边县花马池盐湖开展原盐生产,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36年6月红军西征时解放。1949年安边县建制撤销(设县于1936年5月),并入定边县。 文化底蕴深厚 边塞文化、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形成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境内有270多公里隋、明古长城遗址、384座长城墩堠、37座宋代、明代古堡关寨遗址和32座清代、民国时期烽台堡寨遗址。剪纸、说书、皮影等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陕西省文化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曾涌现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北伐战争将领郑思诚、抗日爱国将领高桂滋,以及党的九至十一大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大代表、全国人大三届、四届代表、全国劳模李守林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近年来又涌现出党的十八大代表、治沙英雄、全国劳动模范石光银,全国劳动模范、新时期石油“铁人”张林森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气候环境独特 全县海拔1303-1907米。为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域南部为白于山区,占全县总面积52.8%,白湾子镇魏梁山海拔1907米,为陕北最高峰。北部为平原草滩区,占全县总面积47.2%。属资源性严重缺水的县,年平均降雨量325毫米,无定河、泾河、洛河源头分别位于我县学庄乡、白湾子镇和杨井镇境内,八里河是一条全长54.5公里的内陆河。全县森林保有面积314.6万亩,森林覆盖率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