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位于榆林市最南端,是黄河、无定河交汇之地,东与山西省石楼县隔河相望,西、南与延安市子长市、延川县接壤,北与绥德县、子洲县为邻,是革命老区县、国家吕梁扶贫片区贫困县。全县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1%。全县共有耕地40.46万亩、林地41万亩、草地102万亩,林草覆盖率60%。辖9镇1个办事处5个便民服务中心,总人口21万人。县城面积5.1平方千米。202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3.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9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0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89元。 清涧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乡。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是大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鬼方都城遗址以及目前发现除殷墟之外商朝晚期规模最大的辛庄遗址。辛庄遗址考古项目入围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境内出土原始陶器、商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达 3 万余件。地域南通关洛、北连榆塞,秦汉时期被称为"全秦要户"。唐置宽州、宋修边寨,宋仁宗钦赐"青涧"城名。自古"甲第蝉联,人文鹊起",仅明清两代就有翰林进士 27 人,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故乡。清涧被誉为"道情之乡",民间曲艺清涧道情源远流长、婉转悠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曲《翻身道情》,唱出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豪迈之情。清涧是颇具传奇的红色革命之乡。1927年 10 月爆发的清涧起义,打响了我党在西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6 年 2 月,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在高杰村镇袁家沟村生活、战斗了 16 个昼夜,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写下了雄视千古的著名词章《沁园春·雪》。1947年3 月,党中央转战陕北,在清涧召开了影响深远的"枣林则沟会议",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民主革命时期,清涧7.9 万人口中就有 2 万人投身革命。到20 世纪 80 年代,清涧仍有老红军 400 余人,全国有清涧籍省军级干部 60余人。 清涧是闻名遐迩的特色产业之乡。有 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史,所产红枣皮薄肉厚、核小味美,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全县红枣林面积达 60000公顷。1995 年,被全国首批百家特产之乡命名组委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红枣之乡"。2012年,成功注册"清涧红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清涧山地苹果色泽鲜艳、个大肉细,数次夺得中国·陕西国际苹果博览会大奖,2016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全县山地苹果面积达 8667 公顷。依托梁峁沟壑天然防疫屏障,坚持绿色散养模式,让畜禽回归自然、自由生长,所产绿地牛肉、黑毛土猪、红枣鸡蛋,安全放心、健康美味,销往北京、西安、鄂尔多斯等地。全县畜禽饲养量达 67万头(只)。清涧也是著名的"粉条之乡""石板之乡",粉条通体透明,韧劲十足,柔润爽口,享有盛誉;石板色泽青蓝,质地细腻,自然积淀,堪称一绝。陕北民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足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