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招商服务中心
汉阴县城关镇和平街39号

走进汉阴县

 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全县辖10个镇,18个社区141个行政村,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素有油菜花乡、富硒之乡、陕菜之乡、书法之乡的美誉。西汉设县,古称安阳,唐朝至德二年更名汉阴,宋朝时县城迁至月河北岸,虽处阳地,仍称汉阴,寓意阴阳和谐。汉阴是龙凤呈祥之地。县城居两山之川中段,城南有凤凰山、北有卧龙岗、东有麒麟沟、西有观音河,具有“前望凤凰飞九天,后倚龙岗做靠山,左膀麒麟呈祥瑞,右臂观音护平安”的美好寓意。以龙为图腾的北方文化和以凤为图腾的南方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荟萃,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龙凤呈祥的祥瑞福地。汉阴是人文荟萃之地。诞生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位文学大师,成为中华五千年来继“三曹”“三苏”之后的第三大文学家族;走出了何振亚、沈启贤、杨弃三位将军,其中两位开国少将;沈氏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家国文化的精髓。汉阴是物华天宝之地。72%的土地面积含硒,22万亩富硒粮油和蔬菜生态有机,猕猴桃因光照时长而甜软异香,汉阴炕炕馍、涧池烩面片、白火石汆汤为代表的汉阴美食全省闻名,好客汉阴的美名源远流长。汉阴是砥砺奋进之地。近年来,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5775”总体思路,坚定实施“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产业富民”五大战略,统筹推进“七个现代化”进程,稳步提升“七个收入”,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职成教育示范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省级文明县城、陕西教育强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多项国家和省市桂冠。   一、建制沿革   汉阴县域,明代始见于万历十三年(1585)《汉阴县志》。以前只能据现存史料追溯。县域变迁由大而小。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至秦末(前312~前206)西城县东界旬阳,西界成固。辖地约今石泉、汉阴、安康、紫阳、岚皋、平利、镇坪7县及宁陕部分地区。   汉初至建安十二年(前206~207)安阳县系西城与成固各裁一部合并而成。据《水经注》载:“县治在城固县东”。又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通志》载:“三国时黄金县(今洋县、佛坪一带)分安阳县地设立”。可见安阳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两县及洋县、佛坪、西乡、宁陕等县的部分地区。   魏黄初二年至东晋建武一年(221~317)魏文帝重设的安阳县,由于当时石泉以西为蜀占据,另设黄金县,因此辖地缩小,只今汉阴、石泉两县及紫阳西北部、宁陕东南部。晋太康元年(280),安阳县改名安康县,辖地未变。   东晋建武一年至梁天监三年(317~504)东晋元帝时,安康县西部分设长乐县,医而辖地缩小,只包括今汉阴县及石泉东南部、紫阳西北部。南朝宋、齐、梁3代将安康县分为宁都、安康两县,区域未变。   梁天监四年至梁豫章王天正一年(505~551)梁州被北魏占据后,分安康县地,设直城县(今池河)、汉阳县(今汉王城)。此时安康、宁都两县只辖今汉阴县及石泉南部。以后两县合为安康县,又改名宁都县,而辖区未变。   西魏废帝一年至唐大历六年(552~771)西魏撤销广城、汉阳两县,辖地并入宁都县。此时区域为今紫阳、汉阴两县及石泉南部。以后宁都县改名安康县,又改名汉阴县,辖地未变。  唐大历六年至永贞一年(771~805)石泉县因人口稀少撤销并入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紫阳3县。   唐永贞一年至南宋末(805~1279)石泉分出复设,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紫阳两县。直至元初汉阴县撤销,辖地并入金州。   元至正二年至明洪武十年(1342~1377)汉阴县恢复,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两县。明洪武十年(1377)汉阴县撤销并入石泉县。   明永乐五年至正德七年(1407~1512)复设汉阴县,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县。   明正德七年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512~1782)分汉阴之东南隅设紫阳县后,汉阴县辖境,据明万历《汉阴县志》载:东西110里,南北420里。从县治东至越梅铺交兴安州界75里。东南至园潭子交紫阳县界120里。南至紫阳县界80里。微西南至猪(鳌)头山交西乡县蜡溪地界210里。西至草(槽)沟交石泉县池河界40里。西北至长安县界200里。北至离恨坡交镇安县界310里。东北至兴安州界80里。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1951年汉阴从安康分出设厅后,辖地较前缩小。将越梅铺(又名梅子铺、越岭塘)划归安康县(原界越岭关)。据嘉庆《汉阴厅志》、民国《汉阴县志》载:县域东西105里,南北470里,东南距西北380里,西南距东北460里。从县城东至双乳交安康梅子铺界65里。东南及南至擂鼓台、汉王城、鳌头山等地交紫阳县之漆园河界160里,交鞍子界220里。西南至汉阳南交西乡县之两河界200里。西至高梁西交石泉县之池河界40里。西北至龙王沟交宁陕县之长坪界230里。又至龙王沟之火镰确交宁陕县之丁家梁界205里。北至铁龙东交镇安县手扳岩界250里。东北至铜钱窖交安康之叶家坪界260里。  汉阴县名,始于唐至德二年(757),时治所设汉江南岸,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故名。今汉阴县地,西周属庸国,秦隶西城县,西汉置安阳县,东汉归汉宁郡、西城郡,西晋为安康县,南北朝时部分地区划归宁都县,唐时又划部分地区置广德县,唐至德二年(757)安康县改名汉阴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迁县治于月河北岸新店(今址),县名未因地而改。元代撤销县制,设汉阴巡检司,隶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设汉阴厅,民国复设汉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汉阴县,隶安康行政公署。   1954年3月,汉阴县梓龙乡与紫阳县松河乡之间地界又作了一次小的调整。   1956年6月~1987年1956年6月1日,汉阴县将白龙乡划归石泉县;将龙王乡、铁炉乡划归宁陕县。划后面积为1391.04平方公里(2086560亩)。同年6月17日,汉阴县将凤江乡之双河、凤岗两个农业社48户、255人划归紫阳县汉王乡。划后汉阴县的面积为1347平方公里。   1958年12月并入石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汉阴县。

招商人员

园区信息

    暂无数据
政府项目
更多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