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南漳历史悠久。春秋时境内有古楚国、罗国、卢戎国等诸侯国领地,秦置伊庐县,汉设中庐、临沮县,晋设中庐、上黄县,南北朝之西魏时(约公元554年,甲戌)置思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改思安县为南漳县。至南宋,县域多次分合,治所几度变迁。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合中庐、南漳二县为南漳县,县治所定点于玉溪山北,蛮河中游。此后,县名、县城沿袭至今。 县名由来:南漳县以境内南漳水(南方漳水,今称漳水或漳河)而得名。古时南漳属于中国南方区域,因境内古漳水纵贯县境内,且发源于县境内,无论其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除境内蛮河(古称夷水)外,是县内第二大河流;而山西省东南部的清漳水、浊漳水在北方,为区别于北方清、浊二漳水,而将境内漳水冠以“南”字,即南漳(水)或南漳(河)。南漳地处荆山山脉东麓,为《汉书、地理志》与《水经注、漳水篇》所称之“南条荆山”;《水经注》记载:“《禹贡》南条荆山,漳水所出”,《汉书、地理志》“南郡临沮县”条,班固亦自注:“《禹贡》南条荆山…漳水所出”;另据《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八经》记载:“南漳”即为“南条荆山,漳水出焉”之意。源于上述古典籍载述,也有“南漳”即为“南条荆山,漳水所出”简称之说。古漳水即今漳水,发源于南漳县薛坪镇三景庄区域,今漳水经南漳县板桥镇、巡检镇、肖堰镇、东巩镇向东南流出,入远安县、荆门市、当阳县,在江陵市入汇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