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招商服务中心
随县新政府大楼2楼

走进随县

随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悠悠华夏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随县是炎帝神农诞生地和中华农耕文明发源地,有着2300多年的建县史。两千多年前,曾侯乙编钟在这里奏响,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六百多年前,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在随县柳林举兵自固,踏上建立大夏王朝的漫漫征程;七十多年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率领新四军在随县创建白兆山抗日根据地,为随县注入强大的红色基因;2009年3月,新随县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县。 随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县是版图大县,辖19个镇(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93个村(居)委会,版图面积554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92.7万人,常住人口63.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08万人,乡村人口36.08万人。 随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随县地处江淮分岭,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境内“两山两水夹一廊”,大洪山、桐柏山南北相望,千里淮河、长江一级支流——府澴河发源于此,随枣走廊横贯东西,是连接武汉都市圈和襄阳都市圈的重要节点。3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5条国道、6条省道交织成网,乘车2小时内可到达省城武汉,与北上广渝相距均在1000公里左右,武西高铁随县站,1小时可达华中地区最大的空港武汉天河机场。 随县生态良好,资源丰富。随县是农业大县,粮食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170万亩、80万吨以上,年出栏生猪60余万头。以香菇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常年稳居全省第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食用菌出口先进县”,享有中国“香菇之乡”“花菇之乡”“惠兰之乡”“稻米油之乡”的美誉;随县是林业大县,拥有林地面积532万亩、占全省总量的1/20,森林覆盖率高达60%;随县是水利大县,拥有大中小型水库394座、河流163条,年有效储水量13亿立方米;随县是石材大县,探明各类矿产资源50多种,其中矿石量5.55亿立方米,钾长石储量亚洲第一,石材产业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石材加工企业162家,具备年加工2.4亿平方米板材的生产能力,“黄金麻”“白麻”占据全国20%市场份额;随县是旅游大县,现有国家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5家、国家湿地公园2处,具备开发潜力的文旅资源100余处,是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荆楚文旅名县、湖北省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 随县发展迅猛,充满活力。建县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困难局面(没有县城、没有开发区、没有办公场地,缺经费、缺干部、缺经验,县域经济12项主要指标全省摆尾、综合考核倒数第二、人均财政收入仅40元),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传承炎帝文化,发扬“解放思想、实干兴县、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随县精神,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9.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8.1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86.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亿元、外贸出口73555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2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0元,分别是建县初(2009年底)的3.9倍、5.36倍、3.9倍、1.98倍、31.49倍、16.17倍、2.8倍、4.12倍。先后获得“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三农’发展先进县”“旅游强县”和“湖北省平安县”“省级园林县城”“湖北省文明城市”等系列殊荣。 当前,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和县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打造华夏农耕文明传承发展先行区,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随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贡献随县力量。

招商人员

园区信息

    暂无数据
政府项目
更多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