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面积】石鼓区,因石鼓山和石鼓书院位于境内而得名。位于衡阳市城区西北部,地处北纬26°54′00″~27°01′13″,东经112°31′40″~112°38′59″。东临湘江与珠晖区隔江相望,南以解放大道为界与雁峰区毗邻,西沿蒸湘北路蒸水桥并沿蒸水河而上先后与蒸湘区和衡阳县接壤,北与衡阳县樟木乡和集兵镇相邻。辖区东西最宽距离12千米,南北最长距离13.3千米,土地总面积11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8.07平方千米,林地面积34.67平方千米,养殖水域面积13.33平方千米,城区面积17.06平方千米。【地形地貌】石鼓区地处湘中盆地腹地,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中生界的白垩系,此外有新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其中白垩系是在前期地壳剧烈抬升形成的山间盆地型沉积,为衡阳盆地红色岩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分布在盆地较边缘一带;经过此期的剥蚀、充填与沉积,地形高差逐渐缩小,构成境内主要地质构造格局。至下第三系,地壳不均匀下降,沉积盆地重新出阻,此期为下第三系零星盆地沉积,分布于境内北部的黄沙湾一带。至第四系地壳进行剥蚀,沉积物分布广泛,主要发育于湘江和蒸水两侧及角山镇一带。境内最高标高103米,一般标高55~70米,一般相对高差10~30米。平均海拔在50米左右,处于河谷平原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的地势。在各个地质时期不同内外营力长期作用及湘、蒸二水的汇流冲击下,形成了以平原为主、岗地穿插的地貌特点。平原面积占60%,丘陵岗地面积占25%,水域面积占15%。【气候特征】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寒潮频繁,雨季明显,夏秋多旱,夏暑期长,冬寒期短的特点。气候资源表现为: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冷热变化大,降水充沛,分配不匀,干温季明显,光能充足,太阳辐射强,光能潜力大。四季特征是,以候(5天)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两季之间为春、秋季。日照:境内所处纬度较低,太阳入射角度大,日照时间较短,但辐射很强。光资源具有季节变化大而总量值不高的特点,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63.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8%,一年中,7月最多,2月最少,3—7月逐月增多,8月至次年2月逐月减少,3—4月平均每天日照数只有2.8小时,5—10月,各月日照数均在143.3小时以上。降水:境内属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带,受城市效应影响,常年降水较周围地区稍少,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33.8毫米,最多时达1750.2毫米,最少为956.1毫米,80%的年份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降水强度以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多连绵细雨,但强度很小。年内降水量月季分配极不均匀,4—6月降水量为562.3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2%,7—9月降水量249.0毫米,占全年雨量的18.6%。年降水日数为162天。霜雪:历年平均霜雪日为14天,最多为28天。历年平均无霜雪期为293天。境内历年基本上都有降雪,一般是当年12月至次年2—3月,降雪日少则1—4天,多则5—15天,最多年份在15天以上(如2008等年份),积雪曾达16厘米。降雪平均初日为12月15日,降雪平均终日为2月23日,平均积雪日为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