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投资促进局
成都市锦江区东大街牛王庙段100号商会大厦B座403

走进锦江区

一、基本情况 锦江区东与成华区交界,西与武侯区隔河相望,西北与青羊区接壤,南与双流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相接,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2021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3天,同比增加12天。主要污染物PM2.5、PM10和NO2平均浓度分别为41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上升2.5%、下降3.1%、上升10.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8,同比上升2.6%。迁入率3.94%。202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65.85万人,常住人口为90.8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96‰。锦江区下辖春熙路、书院街、锦官驿、牛市口、东湖、沙河、狮子山、锦华路、柳江、成龙路、三圣共11个街道,设置社区75个。锦江区得名锦江,可溯先秦。自蜀郡守李冰开创都江堰后,复凿清、流二江,引岷江之水双过成都城下。不仅彻底结束了成都卑湿的历史,也因此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至汉代,成都织造业兴旺、蜀锦如金。李冰凿二江之一的清江(南河段)因洗濯蜀锦而闻名,史有“色泽鲜亮,质地柔韧,是为上品”的记载。于是清江亦称濯锦江,简称锦江,并沿用至今。建区时,取“濯锦之江源远流长”之意。早在秦汉时期,盐市口等区域已是人口聚居地,为后世商业繁荣夯实了人气。唐代,节度使韦皋首开东市、南市,揭开成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帷幕。锦江之域享水陆通衢之便,呈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的局面,饮誉为“川西首善之区”,跻身全国85个望县行列。至后唐时期,纵贯盐市口、大慈寺的东大街成为成都最繁华商业街道。大慈寺山门周边区域每月开设不同集市,开创成都街市贸易先河,史称“十二月市”。东大街因此被后人赞为“蜀中首街”。极度繁华的商业贸易是世界首张纸币“交子”诞生的前提条件。北宋时期,“交子”的管理机构益州交子务落户紧邻东大街的均隆街,成为金融机构的始祖。元末明初,因坐享锦江水利优势,酿酒业迅速崛起。至明洪武年间,九眼桥码头至水井街区域成为以酿酒业为核心的新兴商业区,誉为“成都外滩”。清康熙以来,因明末兵燹造成的萧条景象逐渐消失,锦江之地再度繁荣。至晚清,四川劝业道推行新政,建成全国四大劝业场之一的成都劝业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商业的发祥地。东大街的商业更胜往昔,进驻商帮行会百余家,开设店铺千余家,业态覆盖数十种,一度是巴蜀地区规模最大的布匹绸缎集贸地。民国时期,春熙路建成,不仅将东大街、劝业场贯通,还引入上海南京路的现代商业模式,吸引“亨得利”“凤祥楼”等众多老字号商号进驻,一举成为成都商业标杆,奠定了中国西南商贸中心地位。除了从古至今的商贸繁华,锦江区的人文积淀也十分厚重。唐玄宗敕建的大慈寺负誉千年,享有“震旦第一丛林”美誉。唐代大慈寺规模宏大,占据半城。无相禅师开创的禅茶之道远及日韩,成为东南亚茶道之始。《西游记》唐僧的原型人物玄奘法师曾在此精研佛法,寺内壁画被苏东坡赞为“精妙冠世”。兴于唐代的合江亭是成都史上第一座市政公园,史有“舟楫往来,入长江、下东吴,游人如织”的记载。位于水井街的水井坊遗址素有“中国白酒第一坊”之称,距今600年的白酒蒸馏酿造技艺被业界称为“中国白酒酿造的无字史书”。

招商人员

园区信息

    暂无数据
政府项目
更多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