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于1950年和平解放,1956年成立自治县,是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并存的社会形态“一步跨千年”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被列为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11月全县8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2464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境东西横距90公里,南北纵距250公里,总面积6025平方公里。境内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 。辖2个街道3个镇11个乡、89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28.3万人,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3%。
地理位置 宁蒗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0°22′29〞~101°15′51〞,北纬26°34′54〞~27°55′34〞之间,境内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东、东北分别与四川省盐源、盐边县接壤;南、东南分别与华坪、永胜两县相连;西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隔金沙江相望;北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为邻。
经济发展 “十三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6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7倍,年均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8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4倍,年均增长43.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042元、8972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45倍、1.63倍。2021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77亿元,增长12.5%;完成县域内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增长25%;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亿元,增长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亿元,增长1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906元和10039元,增长11%和11.9%。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9.8亿元,增长7.1%,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高4.1、2.8、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22位,比2021年上升6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3亿元,增长10.2%,其中县域内投资完成65.5亿元,增长36.46%,增速排名全市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2%,排名全市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排名全市第2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516元、10902元,增长3.8%、8.9%,增速排名全省第19位和全省第1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29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7.2亿元、占全部支出的87%。
县城概况 县城中心城区原规划面积为到2030年达7.33平方公里,截止目前建成区面积已由2016年的4平方公里扩大至了7平方公里,实际规划管控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43.02%。城区累计建成管网100多公里,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率达到75%以上。累计改造老旧小区、棚户区90万平方米。拆除城区两违建筑20多万平方米,建筑风貌彝族特色改造3.6万平方米。建成停车场15个、公厕50余座、海绵城市2.65万平方米、小型公园20个。绿化面积56.4万平方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生态景观 宁蒗山川秀丽、生态良好,自然风光雄奇秀美,森林覆盖率达73.45%,是丽江市“一体两翼”旅游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境内高山峡谷交错,江河纵横交织,有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河谷生态、万亩杜鹃花等自然景观,最负盛名的是有着“人间仙境”之称的泸沽湖4A级景区。
民族文化 宁蒗境内有彝族、汉族、普米族、傈僳族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4.3%,其中:彝族190573人,占总人口数的67.3%。彝族毕摩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普米韩规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自然资源 宁蒗县风电、矿产、光伏资源富集,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可达300万千瓦以上,煤炭资源探明储量6048万吨,远景储量在2亿吨左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6.4万千瓦,境内拥有牦牛坪风电站和阿海、金安桥等2个大型水电站。
区位交通 泸沽湖机场航线航班不断增加;宁永高速公路即将全线通车,丽江古城至宁蒗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西香高速公路和稻城至丽江高速公路拉伯至大东段开工建设;华坪至宁蒗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达川进藏融攀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
农业开发 优质烟叶、中药材、苦荞、马铃薯、苹果、花椒、核桃、青刺果、野生食用菌等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近年来“2700蜂蜜”苹果、丽川花椒、宁蒗黑绵羊、宁蒗黑头山羊、宁蒗高原鸡、高原红米等地方绿色农特产品品牌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初具规模,深度开发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