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之都-----魅力襄汾 一处河湾,惊现古人,凿石为器,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 黄色人种从这里发端,填补了十万年人类发展缺环 一代圣王,敬授民时,协和万邦,开创了尧天舜日时代, 最早中国从这里走来,绵延出五千年华夏灿烂文明 一支商帮,筚路蓝缕,纵横四海,讲述着以义制利故事, 巨擘大贾在这里云集,演绎出五百载晋商财富传奇 一方厚土,物华天宝,文化灿烂,书写着改革开放新篇, 小康蓝图在这里展开,描绘着五十万儿女幸福梦想 一、 寻根 襄汾,位于山西省南部,国土面积1034平方公里,人口50万。东有崇山巍峨,西凭姑射耸峙,汾水穿流其间。地厚水肥,山河形胜,是中华文化的根祖之地。 10万年前,现代黄种人的祖先——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4300多年前,帝尧定都陶寺,观天授时,“垂衣裳而天下治”,诞生了本初中国,开启了后世华夏的礼制、天文、建筑规制、法治和教育先河,形成了绵延5000多年中华文化的直根、主根。 这条中华文化的主根,在襄汾大地土厚根深,绵延不绝。公元前668年,晋献公迁都于襄汾赵康,史称“故绛”。书写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辉煌篇章。隋唐时期,尉迟敬德分封于今天的襄汾汾城,千年古镇,建筑精美,它反映了古代县城规划布局的特点,成为晋南乃至北方地区城镇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明代以降,我国历史记载的第一家票号——乾德宝钱庄诞生在这里,以南高刘家、北柴王家、赵康尉家、南赵杨家、丁村丁家为代表的太平商帮,农商兼顾、耕读传家,积累了大量财富,相继构建起了一座座高堂华屋。如今的丁村,仍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着40多座院落,成为中国北方民居的活化石。 这条中华文化的主根,孕育出襄汾辈辈英才,灿烂文化。赵国名将李牧、汉代名相张良、隋代大儒王通、元曲大家郑光祖、山西电力工业的创始人刘笃敬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起源于西周的跑鼓车、产生于汉代的平阳麻笺制作技艺、发端于唐代的天塔狮舞,久负盛名的晋作家具制作技艺,历经岁月的风华,依然传承有人,魅力无限。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19处,其中,国家级7处。各类馆藏文物达到4000多件。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的项目达到82项。文化价值和保存数量在全国县级区域首屈一指。 二、寻缘 千年风华,机缘永续。 如今的襄汾,依然物华天宝、衢通九州。探明煤炭储量28亿吨,铁矿资源量3000万吨,是全国最适宜生产铸造生铁的地区之一。石膏矿资源量3.71亿吨,占国土面积的28%。白云石、金、银、铜等矿种富集。大运高速、南同蒲铁路、大西高铁纵贯南北,晋韩高速、青兰高速横跨东西。县城距离太原、西安空港200多公里,距离运城空港100公里,距离临汾空港30公里,距离侯马海关和国际陆港保税区30公里。借助快捷便利的立体交通网,襄汾,融入太原、西安两小时经济圈,成为连接中西的重要经济支点。 如今的襄汾,是山西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国最大的地黄药材营销基地、华北最大的三樱椒种植基地。形成了尧京葡萄、官滩红枣等一大批省级、国家级农业品牌。 如今的襄汾,是山西工业大县。全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采选、冶炼、焦炭、煤化工、铸造、水泥、发电等产业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发展链条。焦炭产能760万吨,化产产能100万吨,粗钢产能650万吨,水泥产能550万吨,铸件产能65万吨。汽车零部件、健身器材、工业缝纫机体、厚壁合金管等产品部分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如今的襄汾,全域旅游方兴未艾。燕村荷花温泉景区,成为人们赏荷、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龙澍峪旅游景区,打造出晋南仙山、祈福圣地;东岭滑雪场、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吸引着“背包客”们的目光,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落户这里。生态游、休闲游、乡村游等旅游新业态正在形成。 如今的襄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金融、通讯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正在成为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