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简介
2023-11-28 14:25:13   |  浏览量:9

东区始建于1973年,幅员面积166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1个镇(40个社区、7个村),常住人口41.2万人,城镇化率达99.0%,经济总量在全市占比达42.82%,是攀枝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攀枝花从“七户人家一棵树”发展成为“百里钢城”的城市原点。2022年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23亿元,比上年增长3.4%。   1973年2月22日,中共渡口市委下发《关于成立郊区委员会及东、西区筹备处的通知》,决定将金沙江两岸集中的工矿区,划为东、西两个行政区,以渡口06号桥(新庄大桥)为界,东区以冶金、市政为主,西区以煤炭、电力为主,郊区委员会及东区、西区筹备处从1973年3月1日起正式办公,东区因此得名。1973年3月,设渡口市东区。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东区随之更名为“攀枝花市东区”。

东区交通便捷,6座大桥横跨金沙江两岸,108国道、成昆铁路复线、丽攀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攀枝花民用机场建在辖区内,把东区与北京、深圳、重庆、成都、武汉、昆明等城市联接在一起,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沿海、沿边口岸的最近点,也是四川省重要的次级交通枢纽,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区域交通中心枢纽。  东区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全年日照时间长达2300—2700小时,无霜期达33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21.7℃,森林覆盖率43.0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花开不败,四季瓜果飘香,是阳光康养、休闲旅游的理想胜地。  东区境内钒钛磁铁矿富集,钒钛磁铁矿以铁为主,伴生有钛、钒、铜、钴、镍、硫、铬、磷、镓、钪、铂等10余种有益矿石,储量大,分布集中,伴生组分丰富,开采条件好。境内有太阳湾—朱兰尖、倒马坎、公山三大钒钛磁铁矿矿区,东区钒钛磁铁矿保有资源储量情况为:铁矿3.8亿吨,伴生钛(TiO2)3193万吨,伴生钒(V2O5)106万吨。

东区拥有水利设施数量5个,过境河流数量3条,水资源总量0.2672亿立方米,年过境径流量412亿立方米。银江水电站预计2025年初步运行并网发电,建成投用后,正常蓄水位998.5米,总库容5940万立方米,装机容量390兆瓦。拥有备案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39个,占用屋顶面积35787平方米。  一、经济发展情况  2022年,东区地区生产总值535.23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一产业增加值2.49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8亿元,同比增长4.7%,粮食产量0.09万吨,生猪出栏量14246头,同比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304.36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工业增加值247.75亿元,同比增长5.2%,建筑业增加值57.21亿元,同比7.4;第三产业增加值228.38亿元,同比增加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04亿元,同比增长3%。

二、政治建设情况  2022年,东区有党支部852个,党员24900人,人大代表194名,政协委员155名,各民主党派396名。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5件,政协提案50件。获得国家级荣誉2个,省级荣誉4个。三、社会发展情况  东区最早置县时间是1973年,辖区面积1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28万,下辖街道(镇)6个。2022年,辖区就业人员18.12万人,同比增长2.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63万人,同比增长1.6%,辖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1万人,同比增长28.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5万人,同比增长3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8万人,同比增长33.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92万人,同比增长0.02%,。辖区有各类学校86所,其中,学前教育学校61所,义务教育学校22所,普通高中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辖区有卫生医疗机构250个,体育场地985个。

四、文化发展情况 东区辖区内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综合文化站11个,A级景区1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五、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辖区森林面积0.071万公顷,同比增长0.1%,人工造林0.00095万公顷,同比增长0.2%,森林蓄积量0.00022亿万立方米,同比增长0.1%,森林覆盖率0.43%,草地面积0.0031万公顷,湿地面积0.00036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