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县简介
2023-11-27 15:31:55   |  浏览量:3

长宁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腹心地带,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带 ,东 临江安,南界兴文、西与 高县、 珙县交邻,并紧靠 宜珙铁路,北与 南溪区、 宜宾市相连。 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4′22″~105°03′30″,北纬28°15′18″~28°47′48″ ,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30公里,全县辐员面积1000.2平方公里。

地貌长宁县南北两端小,中腹较大,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中低山,中北部为丘陵。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45.9米-1408.5米。气候长宁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8.3℃,年均降雨量1141.7毫米,日照时数987.6小时,无霜期达357多天。

生物资源长宁县动物资源物种多样、区系组成复杂,有脊椎动物369种和亚种,分隶属于34目87科256属,其中,哺乳类61种,占全省的27.85%,鸟类154种,占鸟类总数的24.64%,两栖类和爬行类50种,占32.68%,鱼类104种,占鱼类总数的45.22%,堪称为盆南山地动物种质基因库。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较多,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猕猴、藏酋猴、豺、小熊猫、黄喉貂、水獭、 小灵猫、斑灵猫、金猫、 林麝、 鬣羚、 斑羚、楔尾绿鸠、领角鸮、斑头鸺遛、鹰鸮、灰林鸮、长耳鸮、短耳鸮、 大鲵、鸢、苍鹰、 雀鹰、赤腹鹰、普通 、红隼、白鹇、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等31种。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赤狐、 豹猫、 毛冠鹿、 小鸊鷉、董鸡、红翅凤头鹃、 鹰鹃、普通夜鹰、大拟啄木鸟、灰胸薮鹛、弹琴蛙、中华鳖、乌龟、宽体沙鳅、四川华鳊、 厚颌鲂、短身鳅鲩、异鳔鳅鲩、华鲮、细鳞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岩原鲤、壮体鮡、成都栉鰕虎鱼等24种。植物资源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植物147科、368属,1345种,其中蕨类植物38科、59属、147种,种子植物109科、579属、1198种;植被类型多样,以亚热带低山湿润型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低山常绿针叶林和亚热带丘陵低中山竹林等植被类型为主,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也有零星出现,形成了亚热带低山纯竹林生态系统,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针叶林与竹类混交林生态系统,亚热带亚高山竹类、常绿和落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常形成“竹海”、“双楠”(楠竹、楠木)和“松竹”景观。植物的多样性显著,有竹320多种(含引进种),四季皆产鲜笋,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蕨树)、银杏、 红豆杉、 苏铁、水杉等7种,其中桫椤成片分布的有多处,每片在1000株以上,株高1—5m。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香樟、润楠、油樟、福建柏、篦子三尖杉、鹅掌楸、峨眉含笑、楠木、红豆树、 扇蕨、 红椿、筇竹、野大豆、喜树、八角莲、厚朴等17种。水生生物长宁县内有大小溪河200多条和众多塘库,水域面积较大,水域生态系统复杂,水生生物约有160属,200多种,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底栖动物主要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有省重点保护鱼类10多种。菌类资源竹荪称为“真菌皇后”,是长宁重要的菌类资源,全县年产干竹荪10吨以上,最高年份达60吨,此处还有灵芝、三塔菌、鸡丝菌、乔巴菌、 黄丝菌、鹅蛋菌、 红菌、香菌等菌类。

矿产资源长宁县蕴藏铁矿、铜矿、铅锌矿、锰矿、沙金、黄金矿等矿产,其中:铁矿系二叠系龙潭组菱铁矿,总储量1949万吨;铜矿大部分属硫化矿,含铜量2.36%,伴生金和银,已查明纯铜藏量约5310吨;铅锌矿的储量在一万吨以上,质量高,可供地方开采。县域内非金属矿蕴藏丰富,类别多样,其中盐卤属大型岩盐隐伏矿床,岩盐厚240米,置地下2000米以下,储量3515万吨,纯岩盐含氯化钠90%以上。硫铁矿主要为黄铁矿,储量共782万吨,含硫量平均18.25%,厚度1-3.6米。磷矿储量为8800万吨,属浅海相磷块岩矿点,含五氧化二磷高,有开采价值。白云石储量较丰富,含氧化镁20%,多露出地面,为川南罕见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