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珙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跨北纬27°53′—28°31′、东经104°38′—105°02′,是宜宾的南大门。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为狭长形,南北相距67.8千米,东西最宽处41.5千米。县境东邻兴文县,南连云南省威信县,西南同筠连县交界,北与高县接壤,东北与长宁县为邻。最高海拔为靠云南省界的王家镇四里坡1642米,最低海拔为珙泉镇的狮子滩310米。
【建置沿革】珙县历史悠久。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斧”分析,在殷商或者更早时期珙县地界就有人类活动。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即有僰人等居住于此,属于“僰侯国”的中心区域,因此,珙县今亦被称为“古僰国”“古僰之乡”“古僰圣地”或“僰乡”“僰都”“中华僰人故里”。汉为南广县境,据考古发现,汉初南广县治所在今沐滩镇傅家坝。唐置巩、薛(萨)羁縻州。宋为罗计。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大夏明玉珍天统元年(1362)改下罗计长官司(今珙泉镇)为珙州(西南有珙溪遂为州名,亦说唐置巩州,巩近珙)。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为县,名珙县,沿袭至今。清为叙州府辖县。民国为四川省(叙州、下川南道、永宁道、第六行政督察区等)辖县。1949年12月10日,珙县解放,属宜宾(专区、地区、市)辖县。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设8镇13乡。2006年,珙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乡镇行政区划建制由8个镇、13个乡,调整为8个镇、9个乡。2014年,珙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11镇6乡。2019年,珙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10个镇,3个苗族乡。
【行政区域】珙县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县域面积1149.5平方公里,辖10镇3乡,16个社区、161个村。2022年,全县公安户籍人口总户数为13.46万户,总人口42.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27万人,乡村人口27.39万人;男性人口22.13万人,女性人口20.52万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四川省首批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四川篮球之乡等称号。
【缘僰而名】珙县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古老僰部落消亡留下的千古之谜“僰人悬棺”“秦朝七大工程文化遗存”之一的“五尺道”,享有“珙桐之乡”“珙玉之乡”“苗族蜡染之乡”“川南二胡之乡”等文化名片。
【因林而美】2022年末,珙县全县林地面积100.88万亩,增加9.2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85.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48%,比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现遗存18000余株“植物活化石”珙桐,境内有40平方公里的四里坡原始森林、风光旖旎的鹿鸣茶海、碧波万顷的官帽山林海和世界最大人工茶花种植基地—万亩龙茶花海。
【由矿而兴】珙县矿藏多属外生矿,煤炭、硫铁矿、玄武岩、石英砂等资源储量丰富,是“长宁—威远”和“滇黔北—昭通”两大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的核心区,目前已形成综合能源、绿色建材、新材料“三大工业主导产业”。
【事农而裕】珙县全县耕地面积68.27万亩,有优质桑园22.93万亩、茶园15.18万亩,是国家级农业蚕桑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蚕桑之乡、四川省生猪调出大县、肉牛标准化建设基地县。
【经济发展】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0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86.63亿元,同比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87.18亿元,同比增长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