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于1933年由永昌(今隆阳区)和顺宁(今凤庆县)析置设县,两县各取一字而得名,蕴含“昌盛安宁”之意,全县国土面积3888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辖9镇4乡,有8个世居民族。截至2022年,有常住人口30.7万人,户籍人口3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11.9%。县城建成区、城镇建成区面积分别达15.5平方公里、40.7平方公里,县城绿地率达43.7%。先后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省首批美丽县城”。 历史文化悠久。昌宁县于1933年由永昌(今隆阳区)和顺宁(今凤庆县)析置设县,两县各取一字而得名,蕴含昌盛安宁之意,辖区历史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铜文化时期。特别是大甸山出土的286件(套)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等随葬品,是昌宁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生态环境良好。昌宁素有滇西“绿色明珠”之称,境内有林地面积3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8%。境内最高海拔2876米,最低海拔608米,年平均气温15.3度,年平均降雨量1242.7毫米,无霜期253—329天。有万亩高山湿地、万亩杜鹃花海、万亩木莲花坛、澜沧江“百里长湖”等自然景观。

特色农业明显。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6万亩,有180万亩核桃、17.5万亩蔬菜、8万亩水果、8.2万亩烤烟、2.6万亩香料烟、6万亩甘蔗,生猪年出栏98万头、肉牛年出栏5万头,茶叶种植面积31.5万亩、古茶树20万余株,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先后被评为“中国优质红茶示范县”“一县一业茶叶特色县”“生猪调出大县”“泡核桃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

创业氛围浓厚。昌宁干部历来就以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干事踏实的“三实作风”和攻坚克难、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一根丝”精神赢得好评。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干部群众“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富”一直没有改变,全县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众志成城促跨越”的氛围已经形成。

交通区位独特。由于地处三州市(保山、大理、临沧)七县区(凤庆、永德、隆阳、施甸、巍山、永平、漾濞)结合部,随着昌宁至保山高速公路分段通车,永平至昌宁、弥渡至昌宁、昌宁至链子桥3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昌宁有望成为辐射滇西南重要交通要道、云南沿边经济带的重要枢纽、澜沧江经济带的重要板块。经济运行稳健。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昌宁县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以“大抓项目年”为突破,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克难而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1亿元、增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3亿元、增16.1%。实现农业增加值64.55亿元、增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6亿元、增18.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亿元、增51.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7亿元、增14.2%;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630元和15234元,分别增2.1%和6.7%;脱贫人口及“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4860.25元、增16%,收入在7000元以下群体实现动态清零。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56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