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南部,国土面积2357平方公里,辖4镇7乡2个农场14个社区93个村委会1968个村(居)民小组,2022年末的常住人口是23.69万人。麻栗坡县情主要体现“边疆、民族、山区、原战区”四大特点。“边疆”:全县有8个乡(镇)1个农场25个村(社区)155个村(居)民小组与越南直接接壤,边境线长272公里,占全省、全州中越边境线的20.5%、63%;境内有国家级天保口岸和杨万、八布等14个边境集贸市场。“民族”:全县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6%。“山区”:全县99.9%的面积为山区,其中喀斯特地貌占70%以上。“原战区”:麻栗坡自古以来就是商旅通道、军事重镇,先后经历了援越抗法、援越抗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麻栗坡为保卫国家领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麻栗坡人民与英勇的子弟兵共同铸就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
上世纪70年代末,正值全国改革开放号角吹响之时,在其他地区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时,麻栗坡却在支前参战,为捍卫国家尊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保障全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营造稳定和平的周边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对越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不仅造成2122名青壮年劳动力因战伤残和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虽然麻栗坡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但我们的牺牲和付出,为全国其他地区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边疆麻栗坡人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直到1992年,《春天的故事》唱响之时,麻栗坡才将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比其他地区整整晚了14年。实施战后恢复建设以来,边疆老山儿女不甘落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抢抓发展机遇,集中精力谋发展、思发展、抓发展,竭尽全力惠民生,边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进入新时代,麻栗坡县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的“老山精神”,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发展、持之以恒促进民族团结、竭尽全力保障改善民生、不折不扣维护边疆稳定,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