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县概况
2023-12-06 14:45:35   |  浏览量:3

法库位于辽宁省北部,为满语“鱼梁”音译,寓水草丰美、山川秀丽、物阜粮丰之意。区域面积23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49万亩。户籍人口42万,民族21个。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开发区,233个行政村、12个社区。 法库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南与母城沈阳隔辽河相通,北与康平县、昌图县、开原市接壤,东与调兵山市、铁岭县毗邻,西与新民市、彰武县相接,位于沈阳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内。拥有国家通用航空机场和营口港法库陆港,成功开通“法库-盘锦”省内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距桃仙国际机场96公里,沈康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辽宁铁朝段、环辽宁中部城市群高速公路和G101线、G203线、G505线国道贯穿境内,沈环线、新梨线、柏哈线、东张线、沈张线、法盘线6条省级公路在境内经过,沈阳到双辽的国铁干线正在规划建设,是连接东北、华北的交通要塞。 法库资源丰富,生态优良。这里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日照充足,土壤肥沃,自然地貌特征为“三山一水六分田”。境内河流纵横,辽河干流及其支流秀水河、拉马河、王河纵贯全境。共有中小型水库13座,总库容2.47亿立方米。这里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沈阳市非金属矿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已发现各类矿产13种,主要有陶瓷土、硅灰石、沸石、珍珠岩等,保有资源量居省内前列,占比分别达92%、34%、77%、30%。这里景色宜人,是中国白鹤之乡,拥有国家级旅游景区五龙山和财湖、辽代圣山沈阳第一高峰巴尔虎山、药王孙思邈采药仙山扶兴山、世界濒危鸟类白鹤的重要迁徙地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北方最具标志的辽代文化景观建筑白鹤楼(辽文化博物馆)。 法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大约6000多年前,就有原始人类在这里居住,湾柳古城为殷商时期中国北方民族发人和战国时期东胡人的都城;辽代时期出过萧袍鲁等6任宰相,叶茂台辽墓群7号墓出土过千年古酒;这里曾是南宋名将岳飞与金兀术交战的古战场;清朝时这里是皇家牧场和贡米的重要产地,出过富察尼满、僧格林沁等重臣名将,是中国电影第一人任庆泰的故乡;民国时期出过杨宇霆等历史名人;被称为东北解放战争第一个春天的秀水河子战役在这里打响;建国以来走出了北京市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冯基平,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易辰等省部级领导干部;涌现出了奥运冠军陈跃玲、院士陈温福、导演张惠中、编剧崔凯等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知名人士。 法库文化繁荣,特色鲜明。这里是辽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境内现存22座辽代古州城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茂台圣迹山辽墓群出土了碑刻、壁画、瓷器等大量珍贵文物,仅七号墓就出土300多件随葬品,其中《深山棋会图》和《郊原野趣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大辽出土的装裱绢轴画。这里酒文化底蕴丰厚,是满族传统酿酒工艺研发基地,东北首家洞藏酒名震四方,辖区内的大孤家子镇被评为省级特色白酒小镇,白酒年产值5000余万元,拥有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国家AAAA级景区)和老北味酒文化旅游景区(国家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近25万人次,白酒小镇的核心区半拉山子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这里城市文化独具特色,辽代风情小镇、白鹤楼等特色景观彰显着城市文化内涵,县树——柳树、县花——桃花、县鸟——白鹤、县歌——《飞起来》,以及“足球之乡、小提琴之乡、山水画之乡”诠释着地域人文特色。辽文化、白鹤文化、陶瓷文化、酒文化、航空文化交相辉映,已成功举办9届法库国际飞行大会,13届白鹤节,3届国际徒步节,16届陶博会,“大辽福地、宰相故里、白鹤之乡、人文法库”四大文化品牌声名远播,地区影响力不断提升。 法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近年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法库县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扎实推动县域经济社会保持良好态势。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亿斤以上,2020年达15.5亿斤。2021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0.49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6.99万亩。叶茂台镇花生、秀水河子镇辣椒、丁家房镇葡萄、登仕堡子镇树莓、依牛堡子镇西蓝花等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牛产业最具发展潜力县、国家首批水果类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工业经济平稳向好。辽宁法库经济开发区(沈阳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组建于2001年,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园区总规划面积53.21平方公里,2020年产值107.56亿元,进驻企业近500家,已成功构建“一区三园七大产业”格局。其中,陶瓷产业园成立于2001年,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2020年产值90.59亿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领军型陶瓷生产、研发、销售基地,是国内四大建陶主产区之一,累计引进建筑材料及陶瓷相关配套企业305家,现有生产线55条,带动就业近5万人,先后获得“中国瓷谷”“东北瓷都”等荣誉称号。通航产业园成立于2009年,规划面积19.21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5平方公里,2020年产值0.15亿元,已成为沈阳市打造千亿航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获得国家级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级通航特色小镇等殊荣。辽河产业园成立于2006年,园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面积3平方公里,2020年产值16.82亿元,已形成“半小时入城,一小时升空,二小时出海”的交通构架,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六通一平”的标准。园区进驻企业100余家,包括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力设备等产业项目。服务业发展稳步提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十间房镇尚屯村、登仕堡子镇张家堡村等7个村被评为沈阳市美丽休闲乡村。发展直播经济等新业态,“直播助农,嗨购法库”网络直播带货节接单1372单。建成电商示范村24个,获批全市首家“2020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依托电商村,“大粮洞香瓜”“丁家房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加速扩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精神文化日益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当前,法库正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的实际行动,着力打造“辽宁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沈阳新兴建材产业基地、市民慢生活的休闲之都、沈阳北部生态涵养区”,奋力推动新时代法库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 (数据截止至2021年7月1日)

法库历史悠久、文化独特、钟灵毓秀、物产丰饶,是鲜卑、契丹、女真和满蒙文明的发祥地。法库有据可考的历史从湾柳街古城开始,已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在辽代更是城郭相望、道途相连、村镇密集、市井繁荣,境内发现辽代古城遗址22座,曾出过萧袍鲁、萧义等六任辽代北府宰相;这里曾是南宋名将岳飞与金兀术交战的古战场;清代出过富察尼满、僧格林沁等重臣名将,是中国电影第一人任庆泰的故乡;民国时期出过杨宇霆等历史名人;解放战争时期被称作东北解放战争第一个春天的秀水河子战役在这里打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北京市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冯基平,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易辰等1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了张惠中、崔凯、陈跃玲等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文化名人和奥运冠军。  法库,始称“法库门”,为清初柳条边西段“十二边门”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法库门抚民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始称“法库县”。  法库虽然建制较晚,但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出土的古生物化石、石斧、石刀及陶片、鬲足等遗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栖息在法库这块土地上。可以见证,法库是古老少数民族游牧聚居之地。发人、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曾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留有生活足迹。 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朝时法库属燕国疆域。秦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设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辽东郡包括辽河以西部分地区。法库隶属辽东郡。汉光武帝时,法库隶属幽州。由汉初平元年(190年)至东晋期间法库为鲜卑慕容部活动地区,隶属平州。隋时为契丹属地,唐为营州督都府辽州。辽代,法库东部村落归祺州(今康平小塔子)管辖,西部地区隶属上京道渭州管辖。金代基本沿用了辽代政区设置,法库西部隶属灵山县,东北部隶属咸平庆云县,东南有一部分属沈州双城县辖(今石佛寺古城)。  元初设开元路,金时的咸平府归开元路,咸平府属的庆云县在辽河以西的地方并入顺安县,元代法库大部分地方归顺安县管辖。  明初,法库隶属三万卫(今开原)。自修筑辽东边墙后,法库处于蒙古与明朝军事对峙之地区。因而住户远徙,土地荒芜成为牧区。明朝后期法库隶属兀良哈福余卫。  清顺治五至七年,(1648-1650年),修筑西段柳条边通过法库境内,边南属盛京,边北属蒙古。 康熙初年,铁岭、开原建县,法库边门一线属开原县,边门以南、辽河以北的原左翼后旗一部分属铁岭,边门治所直属盛京。嘉庆十二年(1807年),设昌图理事通判,法库边门以北隶属昌图厅。光绪七年(1881年),设康平县,边门以北部分地区划入康平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设法库抚民厅,划开原、铁岭、康平三县及新民府的部分村屯归属法库门抚民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隶属洮昌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伪大同元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法库县城,同年成立伪县公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康伪德四年)一月将辽河西岸的王家窝堡村(包括刘家店、高家店、李家窝堡、丈沟子等屯)划归铁岭县,将西北部边沿的王爷陵、陈五十屯、大房子、车家窝堡、大屯、刘秉堡、十家子等村划给伪东科前旗。全县划成1街26村,下辖266个屯。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伪康德十二年),八路军进军法库,解放县城,组建县委、县政府。隶属辽宁省辽西行署,全县划分为7个区,各区设区政府:一区孟家窝堡、二区柏家沟、三区大孤家子、四区三面船、五区双台子、六区秀水河子、城关区。  1946年2月至1948年2月,法库处于与国民党军队艰苦斗争时期。  1948年2月17日,全县获得解放。1948年8月17日,成立辽北省,法库县划归辽北省一专署管辖。同年,开始土改。1949年4月,将科左前旗的一个区计33个村,划归法库县,设立第七区,区政府驻地为包家屯。同年5月1日,辽北省撤销,法库县划归辽西省。  1950年4月,增设第八、第九两个区(区政府驻地分别为赵贝堡、丁家房)。城关区更名为第十区。至此,全县共10个区,下辖5个街,216个行政村。  1953年6月 “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并增设11个行政村。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法库县隶属辽宁省。1955年末划归铁岭专区管辖。1956年1月,撤销区、村建制,实行乡、镇区划,全县划为1个镇41个乡。同年,新民县的苏家窝堡村划法库县;将法库的西二台子村划归新民县。1958年2月,并41个乡、1镇为20个乡1镇。同年9月,将1镇20乡(2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建为1个镇、8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法库县划归沈阳市管辖。1960年,改法库镇人民委员会为法库镇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人民公社体制,增设了调兵山、十间房、冯贝堡、依牛堡子、五台子、四家子、卧牛石、叶茂台、登仕堡子等9个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设了慈恩寺、和平两个人民公社和大明镇。1964年,沈阳专员公署成立,法库县划归沈阳专区管辖,又增设了红五月人民公社和调兵山镇。1967年,新民二台子村划归法库县;将大明、调兵山两个镇划给铁法矿务局。1968年12月,沈阳专区改称铁岭专区,法库县隶属铁岭专区管辖。1970年,铁岭专区改为铁岭地区,仍辖法库县。1980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1982年7月,调兵山公社的8个生产大队划给铁法市。1983年末到1984年初,全县各人民公社全部改为乡(镇)人民政府。1984年5月,四家子乡改为“四家子蒙古族乡”;同年,大孤家子乡改为“大孤家子镇”。1985年,三面船、秀水河子、叶茂台、登仕堡子4个乡改为镇。1991年8月,柏家沟乡改为“柏家沟镇”。  1993年1月,法库县划归沈阳市管辖。  2000年,丁家房乡改为“丁家房镇”。2001年12月30日,成立沈阳法库经济开发区。2002年,红五月乡与法库镇合并,组成新的法库镇。同年,由法库镇划出南门、周地沟、西门、陶屯、石岗子5个村;由十间房乡划出马家店、阎家窝堡2个村,归属法库经济开发区。2004年,又将五台子乡的四台子、西团山子2个村,划归法库经济开发区管辖。2010年,孟家乡、十间房乡、依牛堡乡、冯贝堡乡改为镇。2012年,包家屯乡、五台子乡改为镇。目前,法库行政区划为14个镇、5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所辖行政村225个、15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