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县位于辽宁西部,隶属辽宁省锦州市,在医巫闾山东40公里,辽河西60公里,古柳条边南45公里,渤海北50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21.82至东经122.59,北纬41.46至北纬42.13,东距沈阳市136公里,西距锦州市127公里。东与新民、辽中接壤,西与北镇为邻,南与台安连界,北与阜新毗邻。东距新民县城75公里,辽中县城70公里,南至台安县城40公里,西距北镇县城30公里,北至阜新市75公里。 全县区域面积2496.84平方公里,耕地283.3万亩。县境成铧形,东西横距最长为66公里,南北纵距最长为75公里。县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可分为西北部丘陵区,中部平原区和东部低洼易涝区。境内以平原为主,占48.3%,其它为洼地、丘陵、山地;绕阳河、东沙河和羊肠河均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汇辽河后注入渤海,形成一水二山七分田的自然格局。
1.土地资源黑山县土地总面积2496.84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83.3万亩,在册耕地面积1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3.25亩,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垦殖率达58.57%。2.水资源黑山县水资源总量为4.255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72 m3/人,亩均水资源量为260 m3/亩。境内主要河流有绕阳河、东沙河、羊肠河,均属季节性河流。年均径流总量为13993万立方米。地表水有5座水库控制,总库容11950万立方米,占地表径流量的85.4%。调节容量为1770.93万立方米,年取水量62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6950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9804万立方米,开发利用率达80.66%。3.气候资源黑山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春季干旱少雨,大风较多,升温较快;夏季高温炎热,降水集中;秋季降温迅速,冷凉少雨;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气温8.6℃,7月份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4.0℃;1月份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0.0℃。无霜期16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56.3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其中5-9月降水量468.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4.2%,县内降水量分布的空间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年雷暴日数为27.1天。黑山县的风力资源和光能资源均很丰富。全年盛行SSW风,年平均风速为3.5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2550.4小时,农作物的生长期有147天。4.矿产资源黑山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和膨润土等。煤炭储存5亿吨,主要分布在八道壕地区,其特点是埋藏深、煤层薄、灰分高、易自燃。膨润土是黑山县的优势矿产资源,贮量达5.6亿吨。其特点是质量优、储量大、用途广、易开采,但是目前其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深加工滞后,属于粗加工,贱卖原始矿产品,效益差。膨润土的开发利用前途广阔,有可能成为黑山县的阳光产业。
一、新石器时代虽然黑山建县史只有一百多年,但人类聚居时间较早。根据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黑山从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目前已确定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有大兴大吴台、芳山镇蛇盘山、大虎山。黑山的新石器遗址具有典型的红山文化特征,最早可追溯到红山文化的早期的查海文化。查海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阜蒙县沙拉乡查海村西)距今约有八千年。查海遗址已被考古专家确定为中华龙的形象诞生地,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是C型玉龙,早期的C型玉龙因其首似猪,被称之为玉猪龙,也称猪首龙,猪首至龙首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黑山早年出土过一件猪首饰件,材质为青石,器型为猪首圆柱直柄,直径约1.4厘米,长约15厘米。直观感觉比玉猪龙更加古朴写实。2002年12月,省政府验收黑山文化先进县时,有文物专家认为此器物应是猪首器物形成的早期,属于查海文化范畴。此为黑山县歌“沧海桑田八千年”的初始依据。二、青铜器时代考古学上,将以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称为青铜器时代,我国大致是从商周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黑山已经有大量的人类居住。经文物普查考证,目前在英城子、镇安乡、白厂门、段家等地发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遗迹有一百多处。大致明确年代的有白厂门的三台子遗址及英城子歪脖山遗址为商周时期,最为明确的是段家乡蛇山子汉墓群及汉代生活遗址为西汉时期。蛇山子汉代生活遗址,有夯土结构城墙遗迹,是一处颇具规模的古城遗址。1981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辽宁省考古学专家王长生认为:这里可能是汉代无虑县的县址所在。无虑县因其西有医无虑山(医巫闾山)而得名。(辞海解释为无虑县在今北镇西南,与蛇山子的位置相符)。三、三国至隋唐时期目前,黑山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遗迹。从历史原因分析,可能是因为三国时期曹操灭乌桓和司马懿攻打公孙渊,都殃及黑山,特别是司马懿在平定公孙渊后曾强令汉族人南迁中原,致使这一地区人烟稀少。(当时的锦州为徒河县,因人烟稀少而撤销,辽东只保留了昌黎,即今义县)。 县文物所现存几件出土的隋唐时期器物,专家认定皆是军事用品,这也间接证明了,隋炀帝及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途径黑山的史实及传说。四、辽金元时期契丹民族崛起于医巫闾山,建立辽。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之后,曾强迁大批渤海国居民至辽东,黑山居住民开始逐渐增多。金灭辽后,在与宋朝的战争中,继续强迁汉族人口到金朝内地。大定29年(1189年)金设望平县于粱渔务(姜屯土城子)。这一时期黑山境内的人类生活遗址也相对较多,大约有50余处。五、明清时期明洪武20年(1387年),朱元璋平定北元纳哈楚部,黑山纳入明朝版图。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黑山境内的历史遗迹有50余处。明长城山海关至丹东虎山段经过黑山,目前有多处可见遗迹,与其相关的还有烽火台及堡城等,如白厂门的镇静堡、八道壕苇城子的镇安堡等都有遗迹可循。此外,黑山境内的镇远堡及大虎山境内的镇宁堡在文献中都可以得到确认。入清以后,特别是1860年清政府向流民开放关东,大批闯关东者涌入关外。根据宣统三年(1911年)的统计资料,东北人口当时有1841万,其中约有1000万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闯关东而来。这一时期,黑山人口也因此剧增。由于辽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立屯、黑山镇内、姜屯等地自发形成了较大的贸易区,从而也增大了居住区的范围。光绪28年(1902年)为了消除匪患、清除鞭长莫及之弊,在广宁(北镇)新民之间的“小河山”置官设县,名镇安县(并于小三家子设镇安分县)。1914年1月,因与陕西镇安县同名,改名为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