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幅员面积247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5万人口,汉、满、蒙古、锡伯、回、朝鲜等15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敷衍生息。义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从燕秦设郡、汉初立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古老的土地见证了五燕皇朝和大辽萧氏的崛起兴衰,绘就了多民族融合交汇的恢弘画卷,孕育了佛道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义县历代名人辈出,在群星灿烂的历史时空中闪耀出光辉。“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曾在此拓疆开土;前燕皇族慕容廆在大凌河畔修筑大棘皇城;一代女中豪杰大辽太后萧绰、元初名相耶律楚材、明代著名学者贺钦、清代闽浙总督李贺年、抗日英雄马子丹、辽沈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朱瑞、斐声中外的书法家大康等,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义县地处古老的“辽西故道”要冲,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兵家必争之所,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义县资源禀赋优越,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中国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绵延百里,孕育红山文化的中华民族母亲河——大凌河贯穿全境。作为久负盛名的辽西历史文化名城,义县文化遗存众多,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奉国寺、万佛堂、广胜寺塔和明长城义县段4处,奉国寺已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义县还先后获得中国观赏石之乡、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医巫闾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荣誉和称号。在“十三五”新一轮振兴发展中,义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实力义县、活力义县、生态义县、道德义县、幸福义县。全县现有健康食品、机电装备、精细化工、冶金材料、再生资源五大主导产业集群,130多家规模企业,天合精细化工、辉山乳业2家上市公司。省级工业园区七里河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是义县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大平台。以“农业111工程”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旅游和物流产业为抓手的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以城市扩容和老城区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扶贫开发为核心的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勤劳朴实的义县儿女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光临义县,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携手并进,在这块蓬勃发展、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谱写更新更美的创业之歌。

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锦州市之北,介于东经120°52′~121°44′、北纬41°17′~41°48′之间。版图略呈棱角形,西南与东北斜长,突出两角。东邻北镇市,南接凌海市,西界北票市,北靠阜新市清河门区。西南至东北长约88千米,东南至西北宽约54.4千米,周围长约265千米,总面积2 476.50平方千米。义县境内山岭起伏,峰峦叠嶂,凌水横贯境内,宛如玉带系腰,构成“六山一水三分田”地貌。东部医巫闾山山脉,广约600多平方公里,南北绵亘45公里,主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医巫闾山与山东沂山、山西霍山、陕西吴山、浙江会稽山被历代帝王封为五大镇山,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医巫闾山山间多为林丛、草地,有“绿色宝库”之称。义县西部属松岭山脉余脉,草木稀疏,低山层叠,环半面义县,地下埋藏着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藏。中部为丘陵状平原,宜种粮食、蔬菜、花生等作物,是义县主要农产区。义县地处北温带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8℃,降水量不稳定,易旱易涝。年平均降水530毫米,多春旱。受西伯利亚和内蒙的干冷气团影响,四季多风,以春风为最。平均日照2848小时,无霜期126一175天。义县境内有大小河流20余条,以大凌河、细河、大定河较大,多为过境水。其中大凌河是义县第一大河,源出建昌县西南境的老山垛东北,全长397公里,从义县头道河乡九关台门入境,流经9个乡镇27个村,在义县全长66.4公里,流域面积2262平方公里。义县地下水可供使用量不足,且分别很不均匀,多汇集在凌、细河两岸低洼地带,大部分地区为贫水区。义县地下矿藏较多,现已探明的有36种矿藏,目前已开发利用19种。东部山区有硅石、铁矿、花岗岩、水晶石等,西部山区有金、银、铜、铝、锌、萤石、重晶石、膨润土等。中部丘陵平原地下煤藏量丰富,大小河流还有大量的砂石等建筑材料。义县历史悠久,开发较早。据境内稍户营子花尔楼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初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义县地属孤竹国。战国时期属燕国辽西郡,郡治在阳乐(义县刘龙台镇古城子沟附近)。秦国灭燕后,此地仍为辽西郡。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在义县境内始设交黎县,为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东汉(25年~220年)改为昌黎县,属辽东属国。三国曹魏时期(220年~265年)属幽州昌黎郡,郡县同治。西晋(265年~316年)属平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义县地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昌黎郡。前燕慕容廆曾在境内棘城定都,其子慕容皝也将平州(辽阳)昌黎郡治定在昌黎县(义县)。东晋太元五年(380年)前秦灭前燕,义县属平州昌黎郡,郡治所迁至龙城(朝阳市境)。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建后燕,冯跋于东晋义熙五年(409年)灭后燕建北燕,都龙城,义县仍属平州昌黎郡。南北朝(420年~581年)义县属北魏拓跋氏,属营州昌黎郡。东西魏时属东魏拓拔氏。隋代(581年~618年)初隶属营州,境内置燕郡(治所在义县城),后置辽西郡,郡治辽西县(张家堡乡王民屯附近)。唐代(618年~907年)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在隋燕郡旧址建燕郡守捉城,初属河北道营州,后属安东都护府。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升燕郡守捉城为军城,置镇安军。五代前期后梁、后唐时,义县属营州的燕郡,郡治所在燕郡城(义县城)。辽代圣宗统和八年(990年)设崇义军节度使。辽兴宗以定州(河北省定州市)俘户建宜州,属中京道,宜州下辖弘政(九道岭镇复兴堡附近)、开义(七里河镇开州附近)二县。 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改宜州为义州,属北京路,下辖弘政、开义、同昌(阜新境内)三县。元代(1206年~1368年)义州属辽阳行省大宁路。明代(1368年~1644年)初年,废州置卫,改义州为义州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迁徙于义州卫城,一城有二卫。明宣德元年(1426年)都指挥使楚勇建砖城。清代(1644年~1911年)恢复义州之名。清初,为察哈尔王封地,后王叛,1675年平定后,设义州城守尉及巡检司,初隶广宁府(北宁)。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巡检司设知州,改属锦州府。清朝灭亡后,1913年(民国2年)废州府,改义州为义县,属奉天省辽沈道。1929年(民国18年)5月废道制,直属奉天省。同年末,东北易帜,奉天省更名为辽宁省,义县属辽宁省。日伪统治初期属奉天省。1934年(民国23年,伪康德元年)12月实行新省制后,义县改属锦州省。1945年(民国34年)9月3日,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同月成立中共辽西地委、义县属辽西地委至年末。1947年(民国36年)6月,国民党政府划东北为九省,义县属辽宁省。1948年10月1日,义县解放。1949年1月辽西省成立后,义县属辽西省。1954年8月,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义县属辽宁省。1955年12月1日成立辽宁省锦州专区,义县属锦州专区。1959年1月锦州专区撤消,改为市辖县制,义县属锦州市。1965年12月恢复专区制,义县再属锦州专区。1968年12月锦州专区再度撤消,义县再属锦州市。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东接闾山,南依渤海,区位优势明显,是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也是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一个重要节点。义县交通十分便捷,南接京津冀,北联内蒙古,东通沈吉黑。距甲级开放口岸锦州港65公里,距锦州机场45公里,距省会沈阳230公里,距首都北京490公里,与盘锦、阜新、葫芦岛、朝阳等周边城市均在1小时车程内。境内国道庄林线、省道鞍羊线、阜锦线、宝锦线、小小线及县道张高线、稍石线、瓦冷线、义头线、李边线等10条国、省、县级公路交织成网,总长273公里。锦承、沈承铁路在县城交汇,总长82公里。长深(锦阜)高速公路南北穿县而过,与全国高速公路并网相通。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56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