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山是一座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原名铁法市,198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市,2002年9月正式更名为调兵山市。北临昌图县,东临铁岭县,西、南与法库县接壤。区域面积263平方公里,下辖晓南、晓明、大明3个建制镇,兀术街、调兵山2个街道办事处,34个行政村,25个社区,总人口23万,城镇化率87.1%。 调兵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7000年前,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红山文化留下了清晰印迹。相传800多年前,金国元帅兀术在此操练兵马,调兵谴将,挥师中原,调兵山因此得名,后又掳来北宋徽、钦二帝囚禁于此,留下“点将台”“锁龙井”遗址。境内兀术古城毓秀典雅,明月禅寺气势宏伟,国家AAAA级景区——蒸汽机车博物馆是蒸汽机车影视拍摄的重要基地,《建国大业》《铁道英雄》《钢铁意志》等100余部影片在此取景拍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调兵山是一座山川秀丽的城市。大自然赋予的山水灵气,穿越历史千年的沧桑,滋养了一代代调兵山人。城市西部森林茂密,山峦起伏,犹如“天然氧吧”。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全年空气优良率90%以上,是东北地区首个晋升“国家园林城市”的县级市。游泳馆、体育馆、文体中心、三级甲等医院等公共设施齐全,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国字号荣誉成为调兵山闪亮的城市名片。
调兵山是一座交通便捷的城市。调兵山处于北纬42.5度,属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600毫米,是世界公认的农作物黄金种植带。南距大连、北距哈尔滨、西到山海关、东到延吉均500公里,处于东北城市群的中心点。距沈阳70公里,距营口港320公里,到桃仙机场80分钟车程、高铁站30分钟车程。境内15条铁路专用线与东北铁路干线相连,沈环线、新梨线、新三线三条重要公路纵横交错,城西高速口距市中心8公里,城南高速口即将建成通车,是辽宁省铁路、公路密度最大的县级市之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调兵山成为辽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调兵山是一座资源富聚的城市。全市已探明矿藏1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22.59亿吨,占辽宁省总储量的1/3,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全国500强企业——铁法能源公司座落于此,年产原煤2300万吨。煤层气储量98亿立方米,煤矸石存量3900万吨,境内建有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煤矸石发电、1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企业,被誉为煤电能源之城。优质建筑石材——青石储量数十亿立方米,硅灰石储量5000万吨,钾长石储量2000万吨,温泉、矿泉水等资源也非常丰富,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调兵山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再生资源产业园为全省两家其中之一,中国大唐、国投集团、京粮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在这里落户,嘉冠石化、小王子食品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其中30万吨燃料乙醇是新一轮东北振兴以来,国家在东北布局的首批重大项目之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三大两特一精”产业体系,“大能源、大健康、大文旅、特色智能装备制造、特色新型材料和精品农业”六大产业集群日益发展壮大,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探索出了一条由依托煤向延伸煤、超越煤突围重生的发展路径。 调兵山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1958年建矿以来,一批批创业者陆续开进矿区;1982年建市以来,更有四面八方精英纷至沓来;1998年开展招商引资以来,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企业在调兵山落户。据初步统计,来自域外的调兵山人已占据总人口一半以上,共有汉、满、蒙、回等28个民族汇聚于此,他们赋予了调兵山极强的包容性。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主动简化办事程序,实施“项目管家”制度,推行容缺受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点对点保姆式服务,将企业注册时限缩短至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
调兵山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在这里可以找到印记,7000年前的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已探明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址涵盖新石器、夏、商、周、唐、宋、辽、金、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兵山文化”。 据史料考证,调兵山辖地唐属燕州、辽属黄龙府隶上京、金属会州、清至中华民国属铁岭法库。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法库门抚民厅,调兵山、大明等村镇划入法库厅管辖。法库厅共分30个社,调兵山为安全社首村,辖17个村,大明安碑为安庆社首村,辖12个村。宣统二年(1910年)年法库厅改30个社为一城十乡,调兵山为东一乡,仍为乡会所在地,大明安碑村为东二乡,乡会所在地为柏家沟。民国二年(1913年),根据当时政府统一规划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法库改厅为县。此后,调兵山和大明等地一直为法库县所辖。大青、晓明等地则始终为铁岭县的辖区。1946年7月至1947年7月,中共辽吉一地委曾在此设置“铁法县”。1949年建国后,调兵山市东南部区域划为铁岭县管辖,西北部区域划为法库县管辖。1981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铁岭县、法库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市,因邻近铁岭市和法库县而得名铁法市。1984年6月30日,铁法市改为铁岭市铁法区。1986年9月恢复铁法市建制。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调兵山市。 调兵山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古时境内有“刁山”和“跸山”,统称“刁跸山”,后谐音改称“调兵山”。二是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灭辽,谋攻北宋,金国元帅完颜宗弼、兀术曾在此屯兵操练、调兵遣将,后在民国三年(1914年)出版的《法库县志》中记载“金兀术曾驻兵于此,山坡垒迹犹存”。此后,古人将金兀术调兵点将的山峰称为“调兵山”,以此纪念金兀术的卓越战功和赫赫威名。 调兵山处于北纬42.5度,属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600毫米,是世界公认的农作物黄金种植带。全境地处辽河洪积、冲积平原,整体地貌呈壶形,属低山丘陵平原,地势南北走向,西高东低。全境已查明有煤炭、煤层气、硅灰石、闪长岩、花岗石等矿产资源5种,其中煤炭储量9.07亿吨,煤炭年产量约700万吨。境内煤田属多瓦斯煤田,现煤层气剩余储量约44.3亿立方米,煤矸石存量930万吨,是新型建筑原材料和火力发电的主要燃料之一。境内西部山区硅灰石、建筑用花岗岩储量丰富,其中硅灰石保有储量(矿石量)达1152万吨,是陶瓷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建筑用花岗岩储量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可做一般建筑石料。除此外,还有一定量的闪长岩,现保有储量为83.38万立方米,是一种高级的装饰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