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松花湖畔,位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中间节点,辖区面积6429平方公里,辖8镇2乡7街1个省级开发区(蛟河经济开发区(天岗石材产业园区)),总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27万,耕地面积11.3万公顷,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十强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中医药先进县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蛟河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素有“长白山立体资源宝库”之称。境内已探明花岗岩、煤炭、油母页岩、陶粒页岩、硅石等矿产43种,其中花岗岩储量100亿立方米,是全国七大花岗石主产区之一。辖区水网交织,松花江、牡丹江水系贯穿其中,松花湖三分之二水域位于境内,地表水总量为17.52亿立方米,水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境内山高林茂,森林覆盖率达68%,活立木蓄积量近2781万立方米,是全国重点木材产地之一。食用菌、山野菜、人参、蓝莓、松花湖冷水鱼、林蛙、畜产品等都以其纯天然、无污染而享誉国内外。特别是蛟河黑木耳获评“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主产地黄松甸镇享有“中国黑木耳之乡”的美誉。 蛟河山川秀美,旅游兴旺,拉法山、红叶岭、白石山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坐落境内。“关东奇山”拉法山、“森林浴场”庆岭、“秋天童话”红叶谷、“关东九寨”冰湖沟、“小长白山”老爷岭、“山水画廊”松花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插树岭农家乐、窝集口采摘、乌林朝鲜族风情、富江最美村落等民俗景观独具魅力;老子学院、圣佛寺、金斗宫等文化景观韵味悠长;庆岭活鱼、关东第一漂、亚洲第一酒窖等特色旅游家喻户晓。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最具影响力国家森林公园称号”;连续举办21年的蛟河红叶旅游节,被评为中国节庆30年著名品牌。

蛟河地处要枢,交通发达,位于东三省轴心位置,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东接图们江经济圈,连俄朝港口通向日本海,西接中—蒙大通道连外蒙通欧洲,南接沈阳、大连面向环渤海,北接哈大齐经济走廊联通俄罗斯。长珲高速公路、长珲高速铁路、302国道、省道榆江公路和图们至北京、图们至哈尔滨两条铁路贯穿全境,蛟河已全面融入吉林“半小时经济圈”,长春“1小时经济圈”。随着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深入实施,蛟河已成为建设连通大东北,辐射东北亚五国的加工基地和物流集散地的理想城市。 蛟河,这座关东大地上的新兴之城,正以建设长吉图轴线上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名城、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全面加快新一轮振兴发展,加速向法治蛟河、生态蛟河、开放蛟河、幸福蛟河迈进。 红叶之城、魅力蛟河欢迎您! 一、地名来由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条大河横贯于此地,在河中曾经出现过一条蛟龙,于是人们将这条河取名为蛟河。县名由此而得名。 二、建置沿革 从蛟河市境内发掘的古代遗址表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群集聚,生息繁衍。 隋唐初期,县境隶属靺鞨部,后期隶属渤海国。 辽代,先隶属东丹国,后隶属长白山部。 金代,隶属上京路、海兰路。明代,隶属奴儿干都司。 清代,隶属吉林将军府。清乾隆元年(1736年),吉林副都统在境内额穆赫索罗站设佐领衙门(民国十八年撤销),管理额穆、敦化、五常部分台站旗丁。 光绪八年(1882年),置敦化县后,张广才岭以东隶属敦化县,张广才岭以西隶属吉林府。 宣统元年(1909年)6月2日,根据东三省总督锡良的奏请批准设置额穆县,县治设在额穆索罗站。 宣统二年(1910年)2月,首任知县王权实署,隶属于吉林省东南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隶属吉林省延吉道(东南路道改称)。 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除道制,直属于吉林省。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蛟河沦为日伪统治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额穆县政府改称额穆县公署,直属吉林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伪县公署从原驻地额穆索迁至蛟河街。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额穆县改称蛟河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蛟河解放。同年11月,成立蛟河县民主政府,隶属吉林省永吉专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隶属于吉林省吉东专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隶属吉林省直辖。 1958年9月,隶属于吉林市。1966年2月,隶属永吉专区。1969年6月,市地合并,隶属吉林市。 1989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建制,设蛟河市(省直辖、吉林市代管)。 三、区划沿革 1950年,蛟河将各区名重新按序数命名,共分16个区。1954年9月12日,撤销14个区(保留一三区),划分为42个行政村。 1954年10月,将新站村改设为新站镇。调整后,全县辖2个区,1个镇,41个村。 1955年4月,蛟河县人民政府更名为蛟河县人民委员会。区、镇均改称人民委员会。 1955年6月一区改称蛟河镇。7月,撤销松花村。全县40个村改为乡。调整后,全县辖1个矿区(奶子山)、2个镇、40个乡。 1956年,将矿区改为奶子山镇。1958年8月,将40个乡合并为15个乡。 1958年10月1日,将3个镇、15个乡改称18个作业区。10月23日,将省直辖的蛟河县划归吉林市管辖。 1959年4月,将18个作业区改称18个公社。 1966年1月10日,成立永吉专区,将吉林市管辖的蛟河县划归永吉专区管辖。 1967年3月5日,蛟河县委、县人委停止工作,由县武装部成立县生产指挥部,行使政府职权。同月,18个公社先后成立生产指挥小组。 1968年2月,撤销蛟河县人民委员会,成立蛟河县革命委员会。此后,18个公社生产摧挥小组相继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9年2月23日,撤销永吉专区,蛟河县改为吉林市辖县。 1979年3月,改蛟河、奶子山镇公社为蛟河镇、奶子山镇革命委员会。新站公社析出新站镇革命委员会,增设镇郊公社。至此全县共有20个社、镇。 1980年10月,撤销蛟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蛟河县人民政府。12月,蛟河县辖3个镇,17个公社;242个生产大队、1454个生产小队。 1983年7月,政社分开,全县辖3个镇、16个乡、1个镇郊公社。同年,横道子公社改称漂河乡。 1984年2月,镇郊公社并入蛟河镇。同年12月,将天岗、白石山、漂河3个乡改为天岗、白石山、漂河3个镇。 1985年3月,新站乡并入新站镇。至此,全县辖6个镇、12个乡。 1987年1日16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蛟河县黄松甸乡。设立黄松甸镇。 1988年9月16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蛟河县奶子山镇,将其管辖区域并入蛟河镇。 1989年9月2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蛟河县。设立蛟河市(县级),由省直辖,蛟河市设立后,暂由吉林市代管。 1989年12月23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蛟河市的蛟河镇,设立民主、长安、河南、中岗、奶子山五个街道办事处。 1992年11月21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蛟河市松江、天北、拉法等乡,设立松江、天北、拉法镇。 1995年12月,蛟河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8个乡;129个居民委员会、258个村民委员会。 1997年10月29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蛟河市池水乡的团结村、德河沟村、拉法镇的新民村、先锋村、新农乡的西荒地村、新屯村划入蛟河城区;同时,对蛟河市各街道办事处所辖的村进行调整。 1998年3月12日,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撤销蛟河市天南乡,设立庆岭镇。 截至2019年,蛟河市辖辖8镇2乡7街2个省级开发区(天岗石材产业园区、蛟河经济开发区)。蛟河市人民政府驻民主路19—2号。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56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