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区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城区南部,长江之滨,东与秦淮区、江宁区接壤,南与江宁区毗邻,西隔长江与浦口区相望,北与秦淮区、建邺区相邻,区域面积132.39平方公里,现辖7个街道和1个雨花经济开发区,66个社区,常住人口62.35万人。 雨花台区是南京市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区、国家重要的软件产业和信息产业中心、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产业研发基地,是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现代通信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等称号。 雨花台区名源于雨花台,雨花台系二、三百万年前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的堆积物所形成。相传梁代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泣天神,落花如雨,故名雨花台。
雨花台区位于北纬31°53′50″~32°05′40″,东经118°36′00″~118°52′30″,地处长江下游,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丘陵平原地区,境内有山、有水、有圩、有洲。地形可分为平原圩区、黄土高岗和低山丘陵3种地貌形态。平原圩区。宁芜铁路以西,是广阔的平原,地面高程为5~9米,由长江、秦淮河冲积而成,分为长江圩区和秦淮河圩区。长江圩区包括板桥、西善桥等街道部分地段,由长江泥沙冲击而成的河漫滩地逐渐发育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秦淮河圩区是平原。黄土高岗。在平原与丘陵之间是一片岗地,由长江冲积平原随着地面3次抬升而形成一级比一级高的三级阶地。由于长期受水流冲刷被切割成零星分布的垄岗高丘。最高砂砾石岗地,分布在雨花、铁心桥、西善桥、板桥等街道部分地段,分布面积占全区总面积20.9%,顶部高程50~60米,蕴藏名闻遐迩的雨花石。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东南端铁心桥、西善桥、板桥等街道一带,高程60~240米,以韩府山、将军山、虎头山、岱山、罐子山为主体,由于地势较陡,风化层较薄,是成片林木出产基地。雨花台区位于南京南部主要绿色走廊之上,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境内牛首山、将军山、韩府山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区域西南为滨江圩田、洲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北圩田、洲地最低海拔仅有6米。境内河流、湖泊、水库交织成网,山丘植被被松、竹、茶、果、药材覆盖。全区绿化覆盖率50%、林木覆盖率31.31%。雨花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受西北风环流影响,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寒潮、连阴雨、冰雹、炎热高温和旱涝。丘陵地干旱缺水和平原圩区的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雨花台区是南京主城南延的重要发展区域,区内交通便捷,距离南京市中心新街口3千米,距长江新生圩港18千米,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0千米,是南京进出空港的必经之路。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国家铁道枢纽站——南京南站,坐落于雨花台区,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宁杭高速铁路、宁安高速铁路、宁合高速铁路、沪蓉沿江高速铁路(在建)、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规划)等在此交汇,形成密集高铁路网。境内轨道交通优势显著,地铁1号线、地铁3号线、地铁10号线、地铁S1号线、地铁S3号线5条地铁线路,共在区内设有十多个站点,其中南京南站站、安德门站为多条地铁的换乘站,在建地铁7号线、地铁6号线在雨花台区均设有站点。区域内有应天高架、城东干道、城西干道、绕城公路、绕越高速、机场高速、宁马高速等多条快速干道和大胜关长江大桥、长江三桥两条过江通道,形成便捷的交通路网体系,成为南京连接江南与江北、主城与郊区的重要交通门户,辐射皖南、皖北、苏南、苏北、浙北的重要窗口和连接华东、华中、华南、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2022年,雨花台区顶住了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达104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原留抵退税后完成9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43.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中国(南京)软件谷建成“四城一基地”等特色园区,形成通信软件及运维服务等“六大产业集群”。辖区有华为、中兴、运满满等软件企业3800多家,涉软从业人员34万人,软件业务收入26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35%。建成全省首个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数字经济人才市场,正加快创建首批中国软件名园、江苏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距今5000年前,雨花台区域便有居民生息繁衍,散布着原始聚落。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初期属楚。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建置金陵邑于石头山,今区境西北部紧贴石头山(当时仍为江水所漫),区境属金陵邑辖境。秦属秣陵。汉初仍为秣陵县,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改秣陵县为秣陵侯国,今区境属之。元鼎四年(前113)复为秣陵县。新莽天凤元年(14)改秣陵县为宣亭县。更始元年(公元23)复称秣陵县。汉建安十七年(212)吴侯孙权改秣陵县为建业县,今区境属建业。晋太康元年(280)划其西南部,新置临江县,二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三年改建业为建邺。吴灭,建邺复为秣陵。今雨花台区东、北部属建邺,西南部属江宁,其余皆为秣陵县地。晋建兴元年(313),亦分属建康(建邺改称建康)、秣陵、江宁3县,为京畿之地。梁天监元年(502)梁武帝以其出生地秣陵县同夏里,置同夏县,今区境东部为同夏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并建康、秣陵、同夏诸县入江宁,今区境全属江宁。自南唐至清末,上元、江宁同城附郭而治。今雨花台区即江宁县沙洲、凤西、安德、凤东、开元、兴贤、光宅诸乡地域。1912年,废上元、江宁县,属南京府。同年12月16日,复置江宁县。1916年,江宁全县改划7市、9乡。今雨花台区境在江宁市、凤台乡、滨江乡、江东乡等市、乡地域。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废金陵道,南京建特别市。江宁县隶于江苏省。1934年,划定市界,今区境大部划入南京市区,以其偏西部分划设第十一区,其东部一角则属第十区。日军侵占南京之后,1939年,伪维新政府从孝陵卫(第十区)、上新河区(第十一区)2区析出东至小水关、高桥门,南至铁心桥、西善桥,西至赛虹桥之地区,设安德门区,东、西分别与孝陵区、上新河区毗连。汪伪、国民政府沿设此区,区下设3坊、1镇、4乡。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废除汪伪各区建置,恢复抗战前各区。但仍以原第十、第十一区(即孝陵卫、上新河2区)辖域辽阔不便管理为由,保留了安德门区,改称第十一区。原上新河地区之十一区改为第十二区。1949年1月,从十二区划出江心洲,另建第十五区。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境内仍属南京市第十一、十二区。同年6月,撤第十五区(包括永定、旗杆、东宏3乡),复归第十二区。同年12月,划乡建镇。十一区辖10乡2镇。十二区辖11乡3镇。1950年6月,原第十一、十二区分别改称为第十区、十一区。1953年7月,第十一区划归江宁县。1955年8月,十区改名雨花台区。1958年10月,雨花台区被撤销,和其他3个郊区合并成立南京市郊区。1963年4月,南京市郊区撤销,分建雨花区和江东区。同年7月,雨花区复称雨花台区。1965年5月,江东区、雨花台区全部和中山陵园部分调整合并为雨花台区。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重建各乡。雨花台区设5镇、9乡。1987年12月,建立全区第一个街道级的雨花新村办事处。1995年4月,南京市扩大城区范围,雨花台区划出石门坎、红花和江东3镇,石门坎镇划归白下区,红花镇划归秦淮区、江东镇划归鼓楼区和建邺区。划入江宁县东山镇农花村,江宁镇永安、孙家、邵庄、新建、三山5个村和谷里乡梅村,以及梅山冶金公司用地范围。2000年10月,成立工业集中区;2002年10月,南京市区划调整,雨花台区原江心洲镇、沙洲街道和双闸街道秦淮新河以北地区划入建邺区。2006年,工业集中区更名为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2008年8月,成立雨花软件园管理委员会、板桥新城管理委员会。2011年9月,雨花软件园管理委员会撤销。2011年8月1日,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中共南京市委中国(南京)软件谷工作委员会、中国(南京)软件谷管理委员会,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委托雨花台区管理。2012年6月,撤销雨花新村街道办事处。2020年3月6日,市政府批复设立古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