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杭州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杭州市下城区、拱墅区,设立新的杭州市拱墅区,以原下城区、拱墅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拱墅区行政区域,拱墅区人民政府驻拱宸桥街道台州路1号。全区总面积1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8.64万人,下辖18个街道,54个(村)经济合作社,174个社区。“拱墅”因“拱宸桥”“湖墅”两个古地名而得名,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周边与4个区相邻,交通便捷通达,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 区内集聚了阿斯利康中国东部总部、中科院计算所、顺丰、360、58同城等大批头部企业项目,上市公司23家,省级以上金融机构总部62家,金融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近三成。石祥路—沈半路—绍兴路汽车特色贸易街区,汽车交易规模占全市的70%以上。汇聚了杭州大厦、嘉里中心、中粮大悦城、远洋乐堤港等一批高品质综合体,小河直街、桥西直街、大兜路等特色风貌街区,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之区、购物之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73.38亿元,居全省首位。 拱墅区历史文脉悠久,坐拥京杭大运河和“半山立夏习俗”两大世界级文化遗产,其中大运河杭州段有5条遗产河道,流经新拱墅的就有3条(杭州塘、上塘、中河);杭州段6处遗产点,位于新拱墅的就有3处(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拱宸桥)。拥有欢喜永宁桥、龙兴寺经幢等市级以上文保点37处23群,杭州大河造船厂建筑群、杭氧杭锅等工业遗存17处,张小泉刀剪锻制技艺、制扇技艺(王星记)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68项,以中国京杭大运河、刀剪剑、伞、扇、杭州中国工艺美术等五大国家级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省级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群,是杭州运河历史底蕴最深厚、文化遗产最丰富的、文旅价值最优越的核心段。 拱墅区北依半山,南望西湖,群河环绕、山水相映,坐拥市区唯一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1000公顷的半山国家森林公园,88条170余公里河道纵横交错、密布成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单位,红旗河片区、运河片区获评省级“美丽河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秀美之区。 拱墅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7所,其中包括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杭师大医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卖鱼桥、安吉路、长寿桥、华师大、启正、长江、观城、育才、文澜、上海世外等知名基础教育品牌;医疗卫生机构790家,包括省人民医院、市红会医院、新华医院等高水平三甲医疗机构,人均医疗资源配置居全市前列。此外,还拥有城北体育公园、大运河亚运公园、市游泳馆、杭州剧院、运河大剧院等大型文体场馆,是杭州首屈一指的品质生活之区。
拱墅区位于杭州市市区中部,区人民政府驻地台州路1号。东南接上城区,西与西湖区相接,北与余杭区、临平区相邻。总面积119平方公里,辖18个街道。政区名称以辖区内“拱宸桥”“湖墅”两个古地名组合而成。拱墅区东北枕半山,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地平均海拔原拱墅片区4.5米,原下城片区6.4米,境东北多山岭,主要有半山、老虎山、青龙山、元宝山(黄鹤山)等,黄鹤山海拔319.2米,为本区最高点。境西地势平垣,河道港渠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纵贯自南而北而入,备塘河、宦塘河、古新河、贴沙河、中河、东河流经境内;余杭塘河、胜利河、康桥新河等与京杭大运河沟通;上塘河由南而北折东出境。拱墅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季是台风影响最频繁时期。土壤呈中性,宜种水稻、油菜籽等。辖区内有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杭州主城区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拱墅区古代系海湾,半山为海岛,周围泥沙淤积逐成陆地,古有江涨之名。隋唐以来,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航运业的发展,使辖境内的经济、文化得以发达,逐渐成为昔日杭州百货集散地。作为江南运河南端舟楫入城口,武林区域成为繁忙之地,地位日益重要,尤其是杭州城池逐渐由南向北延伸至武林门外一带。人流汇聚,商贾云集,渐成杭嘉湖鱼米等生活物资和杭州向朝廷纳贡、漕运物资的集散地。杭州忠清里(今新华路)一带还曾为丝织业集中之地,与城东北(今庆春门外、艮山门外)桑蚕丝绸产地,是杭州丝织业的发祥地。明代,武林门外“市肆相接,亦与城中一般,河边画舫绋丽,不可胜数”,“商舶俱会,樯竿如簇”。清代,武林门外及城东北(今庆春门外、艮山门外)商业气息日渐浓厚、商业行为日渐发达。1978年起,武林广场逐渐成为杭州市区政治、文化和群众集会中心,成为杭城新的文化坐标。80年代后,杭州剧院、浙江省科协大楼、杭州百货大楼、杭州电信大楼、杭州大厦、杭州国际大厦、银泰百货、雷迪森大酒店(杭州首家五星级酒店)接踵而至,武林广场逐渐形成武林商圈,成为杭州兴盛兴旺、繁荣繁华的城市坐标。至20世纪末,成为杭州的时尚之地、核心地带、繁华中心。历史上拱墅区另一处重要的贸易中心在大关桥、江涨桥一带。此处遍设河埠,与宋时设江涨东市、江涨西市、北郭市、湖州市、半道红市等集市不无关系。苏、常、秀、淮、广等地运杭大米,均于此集散;元代,“北关夜市”成为钱塘八景之一;明清时又增设北新桥、夹城巷、德胜桥、归锦桥(卖鱼桥)等市,有“十里湖墅”之美称。方圆十余里,寺庙众多,人口稠密。有云锦台、眼网山、亚父山、金鹅顶、结集岩、梳妆台、游龙洞、浴龙池、喷玉泉、冯氏井等半山十二景和半道春红、花圃啼莺、夹城夜月、陡门春涨、江桥暮雨、西山晚翠、皋亭积雪、白蔼烟村等湖墅八景。后传又有“马头春色”“圣塘樵歌”“姚庄夜市”“东关红叶”四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旧时,每年2至4月,春游进香者纷至沓来,一时成了杭城风俗和一大美景。拱墅区街(路)巷(里、界、坊、村)众多,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武林门是杭州市中心城区重要的陆路、水路、地铁交通枢纽和航空大巴中心站点。京杭大运河与上塘河、下塘河等10余条主要河道构成内河航运网络。穿境而过的宜杭铁路、沪杭铁路和纵贯境内的320国道、104国道把江、浙、沪经济区联成一片。杭宁高速公路入口处位于辖区104国道。杭州铁路北站、杭州汽车北站均在境内。城市交通路网完善,上塘、中河、德胜、留石等快速路网纵横贯通全区,地铁1号线、2号线、5号线与数十条公交线路成网运营。
拱墅区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自秦至唐,隶属钱塘县;宋至清属仁和县;1912年始属杭县,1927年建杭州市,设市辖湖墅区,后改称第八区。1949年5月杭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改第八区为拱墅区。1959年为拱墅区人民公社联社,辖区扩展到上泗、留下、三墩、东塘、良渚等地。 1960年4月为拱墅区人民公社,管辖范围除城区部分外,辖祥符、上塘、康桥三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恢复区建制,1969年5月将3个人民公社划出,同时西湖区西溪街道划入。1972年西溪街道划归西湖区。1990年2月撤销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区,建立以原拱墅区、半山区新政区域为新建区的行政区域,定名拱墅区。1996年1月,将石桥乡、东新街道划归下城区,将西湖区的祥符镇划归拱墅区。运河千年流芳,拱墅自古繁华。新石器时代末期,在上塘镇皋亭村水田畈一带就有人类活动。自隋唐以来,拱墅就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和繁华商埠。至南宋时,得益于便捷的运河水运,成为各路商家的货物集散地,从大关桥至米市巷,“百货辐辏,商贾云集,千舻万舳,往返不绝”,成了名扬天下的“东南财赋之乡”。元代“北关夜市”成为钱塘八景之一。明清时增设北新、夹城、德胜桥、卖鱼桥等集市,造就了蜚声海内外的“十里银湖墅”,形成了以“夹城月夜”、“陡门春涨”、“半道春红”、“西山晚翠”、“花圃啼莺”、“皋亭积雪”、“江桥暮雨”、“白荡烟村”为代表的湖墅八景。运河两岸距今四、五千年历史的半山水田畈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积寺石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拱宸桥、祥符桥、洋关、高家花园,以及半山石塘战国墓遗址、富义仓遗址、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文化遗存,无不彰显着拱墅古老而璀璨的文明。十里银湖墅:运河这一段可以说自古繁华,十里银湖墅的重要节点就在这里,从南宋起这里便是热闹街市,北宋苏东坡诗中有“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之句,把这儿和西湖相提并论。南宋时,这里有著名的“江涨东市”和“江涨西市”分布在大运河左右,街市繁盛,人烟广聚。古时这里还有“江桥渔火”之美名,入夜,运河上渔火点点,可是说是入夜运河上最美的地方。市,是指商店密集的地段,湖墅旧时又叫湖州市,当年因为这里经常停泊从湖州方向来的舟船,便有此称呼。白天,这里一派商贾云集、百货登市的繁荣景象,店铺遍布运河两岸。米市和鱼市是杭州运河两颗璀璨耀眼的星。杭州有首民谣“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湖墅属于城北,天下粮仓富义仓又在这里,所以这里米市发达,现在还有米市巷呢。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地名,叫卖鱼桥,杭州老底子把卖鱼桥变成了湖墅的代名词,马可波罗游历杭州,均由运河乘舟而来,卖鱼桥一带的湖墅成为他来杭州的首站,他称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之城”,湖墅应记头功。拱墅区自1997年底开始,逐步理清和确立了建设运河文化的基本工作思路,并在1998年召开的中共拱墅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把“建设运河文化风景线”确定为拱墅区今后全区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运河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拱墅在文化建设中独有的优势,必须充分加以利用。近二十年来,拱墅以运河文化为主线,积极打造运河文化名区,全力建设运河文化带,大力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非物质文化、市井文化、产业文化、生态文化。建成开放中国京杭大运河等5大国家级博物馆,全国首个非遗主题文献馆落户拱宸桥畔,保护修缮小河直街等3大历史文化街区,恢复重建了战国墓遗址等23处文化遗存,编撰出版了《运河南端草根谭》等运河文化系列丛书20余册,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成立运河文化公益促进会,创办了大运河文化沙龙联盟,380支文体团队常年丝竹齐鸣,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志愿者活跃在运河两岸,大运河文化节、运河文化四季歌等文化品牌活动享誉全国……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专文刊登《运河文化看拱墅》、新华每日电讯刊登《杭州崛起没有围墙的博物馆》。2009年,拱墅区成为杭州主城区首个全国文化先进区。2015年,拱墅区成功创建浙江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性示范项目。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亲临视察运河拱宸桥段,对拱墅的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和民生改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6年9月杭州峰会,运河拱宸桥段成为外交部安排的首批外媒采访线,拱墅迎来贵客嘉宾,运河文化惊艳世界。2016年11月30日,拱墅的半山立夏节做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拱墅登上世界舞台的又一张文化金名片。2019年,拱墅成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样本单位,全国第二家城市主题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支持下,在拱墅区正式揭牌成立。2021年4月9日,杭州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杭州市下城区、拱墅区,设立新的杭州市拱墅区,以原下城区、拱墅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拱墅区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