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概况
2023-12-11 09:31:41   |  浏览量:2

鄞州,原为鄞县,具有千年悠久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三县。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唐时改为鄮县。五代初改为鄞县。直至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实行“区级体制、县级权限”。 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行政区划,奉化江以西9个镇乡(街道)划归海曙区管辖,奉化江以东区域与原江东区合并,成立新的鄞州区。  鄞州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是计划单列市宁波市的核心城区。东北面紧邻北仑、镇海,东南面与象山、奉化连接,西面与海曙、江北隔江对望,区内资源禀赋丰富、空间形态多样,既有繁华城区、又有美丽乡村,既有江河湖海、又有山林田园。   鄞州区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濒临东海又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3-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冬季盛行西北风, 较寒冷干燥,但多晴朗天气,光温互补,宜越冬作物生长;夏季盛行东南风,雨热同步,宜水稻等作物生长,其时有台风,年均台风1.8个;春秋两季雨量均衡,冷热适中。本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久雨、伏旱、寒潮和霜冻等。

海洋及渔业资源:  鄞州区海域分布于最东端,属象山港海湾的一部分,面积为53.5平方公里,其东北为北仑区海域,西南为奉化区海域,东南为象山县海域。海水平均深度约10米,南端最深处可达23.5米,平均潮差3.20米。最高潮位与最低潮位之间滩地海涂总面积1.63万亩(12.2km2)可利用面积0.55万亩,其中0.22万亩已被利用,海涂与海底平缓,向南东倾斜,底质由粉砂质淤泥构成。其间零星散布7处石质岛礁。  鄞州区海岸线总长25.66公里,由海塘及山脚线组成,其中海塘21段共24.3公里。区境内有浅海水面14097亩,内陆水面93571亩。  境内水产品有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分布在内陆淡水、海淡水潮汐的奉化江,海水象山港。内陆淡水以东钱湖为典型的河湖水体,其水产品由中国江河平原系复合体,南方热带平原系复合体,古代第三纪复合体,海水复合体和北方平原复合体五个鱼类系组成。野生动物资源 :  本区野生动物在地理分布上属东洋界区系,历史上动物资源丰富。脊椎动物中,哺乳类多分布于丘陵低山地区。鸟类中白鹳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松鸦和环颈雉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区内常见的爬行类动物7科13种。两栖类以蛙为主,分布在水稻及棉花地区,山溪湿地也常见。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常见虾蟹类有8科9种。  节肢动物常见的有中国鲎、圆蜘蛛、娱蚁等,环节动物有蚂蟥、蚯蚓和海蜇等。  昆虫中有蜻蜓、蜜蜂、螳螂、草始、寄生蜂、紫胶虫,白腊虫和家蚕等。植被:  鄞州区地处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地质、土壤、气候、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给植被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已鉴定植被种类中,有维管束植被151科,896种,其中蕨类植物24科,92种;稞类植物8科,44种;被子植物19科;760种;苔藓植物48科,165种。森林木本植物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冬青科居多,其次为蔷薇科、杜鹃科、豆科、茜草科、金缕梅科、大戟科、忍冬科、木犀科和野莱莉科等。矿产资源:  鄞州区已发现的矿藏有泥炭、铁、锰、铜、铅、锌、萤石、明矾石、粘土、石材、砂石、海盐等20余种,近百处产地。其中金属矿大多是矿(化)点,目前尚无开发利用的价值,非金属及建材矿产在境内占有优势。主要有泥炭、莹石、明矾石、粘土、建筑石材和砂石。水资源:  全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28亿立方米,地下水0.79亿立方米。由于江河贯穿境内,年出入境水量甚为可观,多年平均年入境总水量为20.76亿立方米,出境总水量(含过境水量)达27.73亿立方米。  根据鄞州区的地理特征,水资源包括江、湖、河及地下水。以鄞东山地的明阁楼――望海峰――白岩山一线为分水岭,西部为甬江水系,东部为大嵩江水系,甬江水系是鄞州区的主要水系。  鄞东形成三条干流大河,鄞南无大河,各河经楔闸独自入江。  东钱湖位于鄞东平原中部,东西宽6.5公里,南北3.5公里,湖岸线长45公里,水面面积19.89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湖东、南两面为天台山余脉,西北部隔零星平原孤丘与广阔的鄞东平原相连。全湖分外湖、谷子湖、梅湖三部分。梅湖于1960年围垦成农田。流域面积81平方公里。东钱湖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淡水养殖、城市供水和航运交通等综合利用的湖泊,河湖间筑有7道堰坝以沟通船舶航行,并有楔闸5座,每秒排泄总流量63.4立方米。环湖诸山之水汇成72条溪流,潴蓄于东钱湖,并经五个楔闸流入鄞东河网。

鄞州区经济总量2022年,面对国内外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市委要求,以超常规力度和举措推动经济稳进提质,积极打造“首善之区”、扎实推进“七创争先”、认真践行“五实五能”,全区经济承压回升向好,新兴动能加快集聚,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市场活力有效释放,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区(含高新区,下同)生产总值2734.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季度回升势头好于全国、全省和全市。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51.2亿元,增长3.0%,其中工业增加值606.3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1952.9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为1.1:27.5:71.4。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467.9亿元和279.6亿元,下降5.4%和5.0%,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分别增长0.7%和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6%,利税总额200.6亿元,增长5.8%,利润总额152.2亿元,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4.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7.9亿元,消费总量突破千亿,增长7.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2.3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三。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0%,高于全市平均6.0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2601.0亿元,增长6.0%,其中出口额1927.2亿元,增长5.5%,进口额673.8亿元,增长7.6%。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下降21.2%。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396亿元和13896亿元,增长12.9%和11.2%,其中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022亿元和13418亿元,增长13.4%和10.5%。鄞州区本级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年鄞州区本级(简称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2355.1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5亿元、632.6亿元和1692.0亿元,增长3.9%、1.4%和3.1%,其中工业增加值512.4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1.3:26.9:71.8。全年区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384.4亿元和233.2亿元,增速分别下降7.1%和5.4%,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1.4%和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分别为208.6亿元和24.6亿元,占比89.4%和10.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7.9%。农业和农村建设全年区本级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9亿元,增长4.5%。其中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较快增长,产值增速分别为7.1%、9.2%和8.7%,农业(种植业)产值增长3.4%,畜牧业产值下降7.1%。全年区本级粮食总产量9.0万吨,创近四年新高,增长4.4%;亩均产出452.8公斤,增长1.1%。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4.0万亩,增长3.2%,产量31.4万吨,增长4.2%;瓜果类播种面积2.6万亩,增长2.4%,产量6.9万吨,增长3.7%。全年成功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省特色精品村4个;市美丽乡村示范镇3个、市乡村振兴示范带2条、市小集镇式中心村3个、市梳理式改造村24个。截至年底,共创建完成省美丽乡村示范镇7个、省特色精品村23个、市美丽乡村示范镇8个、市梳理式改造村75个。工 业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322家,增加值增长0.6%。从行业看,34个行业中1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前十大行业中,7个行业增加值为正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分别增长12.1%和11.6%。从效益看,经营成本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下降0.5%,营业成本下降1.3%,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3.7元,比上年下降0.7元,营业利润增长2.4%。工业转型升级。全年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53.3亿元,增长7.6%;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7%和12.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5%和24.1%,比上年提高1.0个和0.8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累计达16家。建筑业全年区本级建筑业增加值120.4亿元,增长2.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全年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从重点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提速,增速达到10.1%,四季度以来增速逐月提高。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增速达到26.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从投资结构看,项目投资比重提高。全年项目投资增长21.3%,高于全市平均3.7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1%,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增长较快,增速为21.5%,民间投资增长2.5%,其中项目民间投资增长18.4%。全年区本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3%。商品房销售面积190.1万平方米,下降18.8%。国内贸易全年区本级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6.3%,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6.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99.5亿元,增长7.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4%。限额以上单位中,按行业类别分,批发业和零售业增长38.3%和14.7%,餐饮业零售额增长6.7%,住宿业零售额下降11.5%。按商品类别分,粮油食品类、烟酒类、日用品类等生活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2%、24.7%和13.6%;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汽车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5.1%、71.1%和14.3%。截至年底,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共计81个,全年成交额为343.1亿元,其中农贸市场交易额40.6亿元,专业市场交易额302.5亿元。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全年区本级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15.6亿元,增长5.6%,其中进口额548.1亿元,增长9.6%;出口额1667.5亿元,增长4.3%。以美元计价,进出口总额333.5亿美元,增长2.7%,其中进口额82.3亿美元,增长6.2%;出口额251.2亿美元,增长1.6%。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额247.5亿美元,增长2.2%,占出口额的比重98.5%;加工贸易出口额3.7亿美元,增长-23.7%。按产品类别分,机电产品出口额124.4亿美元,增长-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1.6亿美元,增长-5.2%。按国别地区分,对欧盟、美国、新兴市场的出口额分别为56.6亿美元、56.6亿美元和96.0亿美元,增长2.3%、-1.5%和10.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70国)出口额为77.1亿美元,增长10.9%。全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84家,合同利用外资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增长4.5%,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80个,实际引进内资242.4亿元,增长9.8%。旅游、交通运输、供电全年旅游总收入149.8亿元,接待游客923.8万人次。截至年底,有星级饭店10家,花级酒店10家,绿色旅游饭店12家,旅行社98家、分社61家。全年货物运输量7251万吨,增加20%,货运周转量289.8亿吨公里,增长56%;客运量93万人次,减少30%,客运周转量31686万人公里,减少30%。年末公路总里程达1013.8公里(不包括城市道路),其中高速公路94.5公里,一级公路98.6公里,二级公路129.4公里,三级公路159.3公里,四级公路532.0公里。农村公路网密度、公路网面积密度124.6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人口计量为10.39公里/万人。全社会用电量113.5亿千瓦时,增长4.0%,其中工业用电量49.5亿千瓦时,下降4.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5.5亿千瓦时,增长19.5%。金融、上市、保险截至年底,共有银行机构97家,实现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440.5亿元,增长14.7%,人民币存款余额10116.7亿元,增长14.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509.3亿元,增长14.3%,对公存款余额4391.6亿元,增长9.1%;本外币贷款余额1215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63.5亿元,增长8.6%;其中,服务业贷款4225.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4.7%;中小企业贷款3878.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1.9%;微型企业贷款495.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1%;个人贷款2720.8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2.4%。截至年底,共有证券机构83家,其中法人机构1家,分公司19家,营业部63家;共有期货机构27家,其中法人机构1家,分公司7家,营业部19家。年内新增上市公司2家,年末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4家,其中境内上市17家,境外7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市第一。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本年累计96.2亿元,增长5.9%。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2.6亿元,增长6.7%,人身险保费收入61.2亿元,增长3.4%;财产险合计理赔支出18.0亿元,增长5.1%。

 鄞州新城区位于宁波市区南端,东靠沿海大通道,北面紧邻杭甬高速公路,距栎社机场不足3公里,半小时车程就可抵达北仑港,规划中的宁波市轻轨线及沿海大铁路都将从这里穿过,具有便捷的海陆空交通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鄞州新城区开发建设起步于1995年,开发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为加快开发步伐,建设初期提出工业起步、三产跟上、行政推动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鄞县撤县设区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003年,根据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将中心区改名为新城区,核心区面积扩大至33平方公里,功能定位调整到鄞州区政治、商贸、居住、科技和教育中心。在规划中,鄞州新城区作为宁波市三江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力求体现出独特的个性。提出了“一心、二轴、三环、四廊、三十六个结点”的生态城市空间布局,将城市水系、绿地与商贸、生态休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空间格局。至目前,全社会投入建设资金550亿元,综合配套能力覆盖33平方公里,建设城市道路200公里,政府职能机关相继入驻,北部商贸居住区初步形成,宁波南部商务区建设飞速,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高教园区已成规模,新城区总人口达30万,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雅、宜居宜业的宁波南部新城靓丽展现。  (一)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完善。按照与宁波中心城区功能互补、互动发展的要求,着力提升新城区城市功能。城市形象方面,围绕“城在绿中,水在城中”的建设目标,1000亩高教园区绿化带和400亩鄞州公园已经建成,城区绿地总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穿城而过的奉化江、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使新城区水域总面积达到232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6.7%。生活居住方面,先后引进了金地、万科、中海等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目前新城区已建成住宅400多万平方米,在建150万平方米,形成了金地国际、春江花城、格兰云天等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住宅区。公共服务方面,总投资49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广场、鄞州第二医院、明州医院、老年公寓等重大公共项目已经建成,宁波(鄞州)博物馆、华茂堂书画馆、紫林坊艺术馆等一批综合性和专题性博物馆也基本完成建设。占地4.4平方公里的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已投入使用,集聚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8所院校和7万多名学生。  (二)宁波南部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宁波南部商务区位于鄞州行政中心南面,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实施“中提升”战略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块,也是我区提升城市建设档次品位、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项目。该区块由5个地块组成,呈“T”型结构,总规划用地49公顷。一期工程包括3个地块,占地25公顷,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元。开发模式方面,按照“政府推动、规划统筹、公建共享、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思路,采用统一规划、单体自建、公基统建的开发建设模式,由政府确定区块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业主单位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单体建筑方案设计,公共设施由区城投公司统一建设,实行共用共享,并专门成立宁波南部新城置业有限公司。按照区外企业优先、设企业总部办公优先、有开发能力企业优先的“三优先”原则,着力引进品牌响、规模大、实力强的优势企业参与开发建设,经严格筛选最终确定26家企业参与第一期开发。区块内建筑物最高206.8米,有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3幢,50米以上高层建筑16幢,计划09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南部商务区二期开发土地也启动,规划面积206亩。目前已进入招商阶段。  (三)宁波万达商业广场建成开业。宁波万达商业广场是新城区北部商业中心的核心项目,已于2006年年底开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5亿元,占地21公顷,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大型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商务空间与城市广场公寓于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在氛围营造方面,万达商业广场引进了沃乐玛、百安居、特力屋等一批品牌主力店入驻。为加速人气集聚,积极鼓励引导万达商业广场及入驻商家无节造节、有节造市,从广场开业后情况来看,日平均人流量基本保持在6万人左右,日平均车流量保持在2000辆左右,广场日均销售额基本保持在300万元左右。在商贸配套方面,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城市广场公寓已建成结顶;由白金五星级酒店、高品质的国际化写字楼、高档次的酒店式公寓组成的万达国际商务区项目已于2006年年底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部结顶,酒店计划由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法国雅高酒店集团进驻管理。随着万达商业广场的红火,带动了周边商贸业的发展,银泰百货加盟万达广场,联盛国际广场项目投入施工。万达商业圈正在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