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环杭州湾地区沪、杭、甬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慈溪是长三角地区大上海经济圈南翼重要的工商名城,也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区。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更是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一跃成为长三角南翼黄金节点城市。慈溪也被称为“家电之都”,与青岛、顺德并称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慈溪文化属于吴越文化,慈溪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2022年末全市行政区划面积1361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86.52万人,户籍人口106.91万人,下辖5个街道,14个镇,共294个村委会、25个居委会、80个社区。市人民政府驻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655号。
地理位置:慈溪市地处浙东杭州湾南岸,东、东南接镇海区、江北区,西、西南连余姚市,介于北纬30°02'~30°24'和东经121°02'~121° 42'之间,为沪、杭、甬三角地区结合部。市境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 (不含海域,未计入1954年后新成陆土地),海岸线北凸成弧形,长 66公里(1986年图版量标为77.56公里)。2022年末全市拥有户籍人口106.91万人,其中市级98.13万人。;全市户籍人口中,城镇、乡村人口分别为79.20万人和27.71万人。地形地貌:慈溪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 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 ,约占全境面积的十分之二。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间;至石堰乡,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鸦山、东栲栳山,最高峰 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米。地层成因单一,属侵蚀剥蚀地貌。平原为 宁绍平原之一部,东西长55公里,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七。地势 自西向东缓缓倾斜,西部地区北高南低,东部地区南高北低,以大古 塘河为界分南北二部分,两者面积之比为2:8。南部近山平原成陆于 900~2500年前,由全新世晚期湖海相沉积物淤积而成,组成物质多 为粘土及亚粘土,局部夹有泥炭。北部滨海平原,系900年以来新成 陆土地,组成物质为亚粘土、亚沙土和粉砂。平原以北为凸入杭州湾 的扇形三北浅滩,1986年图版量标以理论基准面零米线计算,达433. 5平方公里,滩涂沉积物以粉细砂和沙质泥等细颗粒物质为主,东部 地区颗粒较粗。海岸带升降有明显的周期性,全岸线正继续向北推移 ,土地资源在不断增加中。慈溪土壤为典型的组合型平原土壤,类型单一,成土年代晚近,分布 规则,土层深厚,肥力稳长,生产利用率高。近山平原母质复杂,多 属水稻土,结构层次分明,棱柱状结构发育,潜育性现象普遍,土层 深厚、土质均细、粘粒含量高、蓄水量足,质地以重壤为主,丘陵区 多为自然土壤,正逐步红壤化中,有红壤、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 多石砾,粘粒含量高,质地为中壤至轻粘,酸性重,养分贫乏,保肥 保水性能差。滨海平原地区,母质均为海积物,自海边向内依次有盐 土、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颗粒匀细,质地均一,粉砂含量高,含 可溶性盐类,呈中性至微碱性。七塘以南,多为中壤,耕层结构良好 ,蓄水保肥能力和耕性均好,七塘以北为新垦土地,成土历史短,富 含石灰质,土质中壤至轻壤,团粒结构发育差,保肥保水能力弱。自然资源:慈溪雨量充足,但因人口众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拦蓄能力 弱,年人均水占有量仅578立方米,为浙江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4%, 系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慈溪内陆水域计61.75平方 公里,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有较长河道73条,长770公里,河床 坡降平缓,平均水深1.2~1.4米。南北向河道大都北流入海,主要有 淞浦、古窑浦、淹浦、水云浦、四灶浦、三十弓江、周家路江等;东 西向河道主要有快船江、公路横河、东横河、大古塘河、四塘河、六 塘江、七塘江等。大小河渠总长5400公里,正常水位蓄水量3776万立 方米。现有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库13座,即凤浦湖、灵湖、窑 湖、长溪水库、外杜湖、里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邵岙湖以 及3座海涂水库,现有总库容7653万立方米。另有小型水库5座、山塘 154处,合计库容185.5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贫乏,可开采淡水资 源仅782万立方米/年。慈溪海面居杭州湾主流隐蔽区,水层浅薄,海水咸度低于外海,含沙 量高且变幅大。海岸地貌形态变化和泥沙搬运的主动力为潮汐和潮流 。潮汛属不规则半日潮,历年平均潮位2.1米,历史最高潮位5.33米 ,最低潮位-0.55米。杭州湾为我国潮差最大的海湾,湾顶潮差8.93 米,慈溪海域年平均潮差:海黄山2.53米。气候特征:慈溪处北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 短。平均年日照时数203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7%。年平均气温16.0 ℃,7月最高,平均28.2℃,1月最低,平均3.8℃。历史极端最高气 温38.5℃,最低-9.3℃。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272.8毫米,平 均年径流总量5.122亿立方米,降水高峰月为9月,平均占年降水量14 %。冬季盛行西北至北风,夏季盛行东到东南风,全年以东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3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9.6天。夏秋间多热带风暴。境 内灾害性气候以水、旱、风、潮为主,另有气温异常等。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慈溪境域为越、楚辖地。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建句余城(后改称句章,其址约在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赭山王家坝附近),为句章地。秦设郡县,分属句章、余姚2县,皆隶会稽郡,历两汉、三国、两晋、南朝不变。隋开皇九年(589),并余姚、鄞、鄮3县入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罢郡置州,改会稽郡为越州,置总管府,同时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为余姚县,次年废鄞州为鄮县,现境分属鄮、余姚2县,皆隶越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析鄮县新置慈溪县,隶明州。县治设慈湖南(今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县名据传源于东汉孝子董黯故事。延佑《四明志》有载:“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傍,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慈溪县历为所隶。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吴越据有明州,并升为望海军,置节度使,慈溪隶明州望海军,属吴越国。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宋,设县如旧。庆元元年(1195),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隶之。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庆元府为庆元路。元末,庆元路为方国珍所据。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国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避“明”国号,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永乐十六年(1418),慈溪失县印,恐为歹徒所得,请于朝,诏更铸,改“溪”从“谷”,遂改“慈溪”为“慈溪”,仍隶宁波府。清沿之。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宁波,一度改宁波府为宁波署。民国元年(1912)废府,慈溪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3年设会稽道,慈溪属之。民国16年废道,慈溪直属浙江省政府。民国21年,浙江省设行政督察区,慈溪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后,又历属第六、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5月24日,慈溪县治孝中镇(1950年分孝东、孝西2镇,1951年合并2镇称“慈城镇”,即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解放。6月5日,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在宁波成立,10月改称“宁波专员公署”,慈溪属之。1954年10月调整县境,将以植棉为主的镇海、慈溪、余姚3县北部划为慈溪县,移治浒山镇,仍属宁波专区。1956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实施,复“慈溪”为“慈溪”。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慈溪县属宁波地区。1979年9月,县境再度调整,析出泗门区归余姚县,划入余姚之龙南区(后改称横河区)。1983年,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其所辖归宁波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慈溪县属宁波市。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发文同意撤销慈溪县建制,设立慈溪市(县级),全市有龙山、观城、逍林、浒山、周巷、横河、长河、庵东8区,浒山镇1个县属镇,仍属宁波市。1992年,撤销8各区公所,境内17个镇、48个乡撤并为21个镇、2个乡。1994年,改田央乡为建制镇,更名为三北镇。1997年,改小安乡为建制镇,更名为杭州湾镇。2001年10月,并观城、师桥、鸣鹤3镇为观海卫镇;并杭州湾镇入周巷镇;撤销浒山、宗汉、坎墩3镇建制,改设为3个街道办事处。2008年7月,撤销三北镇、范市镇建制,划归龙山镇管辖;析浒山街道为浒山、白沙路、古塘3个街道。2013年5月,撤销天元镇建置,其行政区域与周巷镇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