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交通】龙湾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原与洞头县隔海相望,现通过灵霓大堤与洞头县相连;南接瑞安市;西靠瓯海、鹿城二区;北临瓯江,与乐清市、永嘉县隔江相望。龙湾区是温州市区的东大门,机场大道、温州大道、瓯海大道横穿全区,将龙湾区中心与温州市中心紧密联系起来。龙湾区又是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区内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龙湾区的灵昆岛扼居瓯江之入海口,地处温州市区、乐清市和洞头县三地交界的江海之中,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温州半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行政区划】龙湾区是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1984年设区。陆域面积323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2011年4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龙湾区内行政区划又一次进行调整,调整后全区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星海11个街道。2012年,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文件要求,将沙城街道、天河街道、海城街道、星海街道委托经济开发区管理,灵昆街道委托瓯江口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区本级管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状元、瑶溪等6个街道。2022年龙湾区常住人口73.29万人,户籍人口34.38万人。 【地形、地貌】龙湾区的东部地形是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滨海平原,西部是以岩体裸露为特征的大罗山,大罗山以西为温瑞平原。 ①滨海平原:西起大罗山,东到海岸,北靠瓯江,南至瑞安市的莘塍平原,面积约有150平方千米。平原南北长,东西窄,永强塘河于平原西部纵贯南北。平原地区气候宜人、物产富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②大罗山:大罗山位于温州市区东南,东近东海,北达瓯江口,南连瑞安市,西接瓯海区,山体面积114平方千米。大罗山,因其峰峦状似罗伞,又形如大箩,故名大罗山。大罗山顶海拔704米,位于龙湾、瓯海交界。大罗山岩石结构大多为花岗岩,山体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体大多裸露,山势婉约柔和。大罗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山水风光隽秀。山中有仙岩、茶山、瑶溪和天柱寺四大景区,其中瑶溪和天柱寺景区在龙湾区境内。 ③河流水系:龙湾区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密布。全区有主要河道267条,总长度为416千米,总面积为837万平方米。其中属温瑞塘河水系(蒲州、状元、海城)有42条河道,总长度为69千米,面积为173万平方米;永强塘河(永中、瑶溪、永兴、海滨、沙城、天河)有225条河道,长度为347千米,面积为664万平方米。轮船河、上横河、中横河、瑶溪河等为主要河流(道)。 ④海涂:龙湾拥有68公里长的海岸线,蕴含这丰富的滩涂资源。从卫星云图分析,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沿海岸共有涂滩资源面积19,600公顷,龙湾占有一半以上,约13,800公顷,可围垦造地滩涂资源达10,953.33公顷。这些海涂将是龙湾经济发展非常可贵的后备土地资源,目前围垦约3480公顷,其中灵昆766.67公顷、丁山606.67公顷、永兴826.67公顷、天城626.67公顷、海城606.67公顷。 ⑤灵昆岛:位于瓯江入海口,岛西有双昆、单昆、劈牌三座小山中流砥柱,小山东面成为缓冲地带,瓯江与海潮的泥沙淤淀逐成冲积平原。传说曾称淋干岛。岛上地势低平,海拔在2.6米~3.5米之间。地表物质组成为黏土、粉质黏土夹粉土或粉沙薄层。灵昆岛东与洞头百岛遥遥对视,南与温州工业园区和海滨街道隔江相望,北与乐清市七里港区一衣带水。全岛总面积为55.0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总面积25平方千米、滩涂面积30.05平方千米。现有耕地面积833.33公顷,可利用滩涂面积3800公顷,东部的灵昆浅滩向东倾斜延伸到洞头海域,其面积因泥沙淤积而逐年扩大,土地后备资源相当丰富。全岛一片青翠,一年四季,花果不断,鱼鲜不绝,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独有,确是旅游度假的胜地。
【夏至三国时期】 龙湾区所在地夏、商、周三代为瓯(沤、欧)地。春秋战国属越地。秦属闽中郡。 西汉系东瓯国。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封越王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故世称东瓯王。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发兵攻东瓯,东瓯举国二次内徙,迁至江淮的庐江郡(今安徽省西南部地区),地遂虚。昭帝时以东瓯古都为回浦县东瓯乡。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改回浦为章安。顺帝永和三年(138)以章安县东瓯乡为永宁县,隶会稽郡。 三国(吴)会稽王孙亮,于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郡,置临海郡,永宁县也属之。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地永宁、安固、松阳、横阳四县,置永嘉郡,属扬州,以永宁县城为郡治,同时于瓯江南岸建筑郡城(今鹿城)。郡名“永嘉”始此。此为温州置郡级地方政权之始。南朝(宋、齐、梁、陈)仍为永宁县和永嘉郡治。 【隋唐至五代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和临海郡,置处州,寻改括州;并改永宁县为永嘉县,隶属括州。县名“永嘉”始此。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恢复永嘉郡,仍属扬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以永嘉县地置东嘉州,析辖永宁、安固、黄阳、乐成4县,属东嘉州,隶括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永宁县为永嘉县,乐成县入永嘉县,属东嘉州,隶括州总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入括州,撤横阳、永宁二县,以永嘉县属括州,隶江南道越州都督府。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因其地“虽隆冬恒燠”故名),并以永嘉为州治。州名“温州”始此。武后载初元年(689)析永嘉县地,复置建乐成县,永嘉辖境从此确定。玄宗天宝元年(742)又改温州为永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温州,先后隶浙江东、西道。唐末,温州先后为朱褒兄弟交替割据达22年之久,至哀帝天祐四年(907)三月,钱命子元率兵讨伐,四月攻占温州后为吴越王地,设温州制置使,今域属之。 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升温州为静海军节度州,今域属之。 【宋至元明清时期】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纳土降宋,温州节度州降为温州军事州,属两浙路,今域属之。徽宗政和七年(1117)升温州军事州为应道军节度州。高宗建炎三年(1129)温州节度州又降为军事州,属两浙东路。咸淳元年(1265),以度宗潜邸升温州为瑞安府,今域皆以永嘉县属之。 景炎元年(1276),改瑞安府为温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先隶江淮行省,后隶江浙行省,今域以永嘉县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温州路改为温州府,属浙江行省;洪武十五年(1382)改属浙江布政使司;永乐间,司下设道,温州府属温处道,今域皆以永嘉县属之。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春,清军入浙,七月下温州。入清版图,沿明制,今域仍以永嘉县属之。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今域属浙江省瓯海道永嘉县,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域。民国16年(1927)废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民国21年(1932),在省县之间建立行政督察区制,今域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城;9月又改温州为第四特区。民国22年(1933)4月,温州为第三特区;8月又改称为浙江省永嘉行政督察区。民国23年(1934),又改称为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区。至民国37年(1948)温州改为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今域皆以永嘉县属之。1949年5月7日温州解放;8月26日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区专员公署,并将永嘉城区及城郊、永强、梧田、三溪、藤桥、西岸第7个区划出,设立温州市,隶属浙江省人民政府,今域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1949年11月6日改第五区专员公署为温州区专员公署,旋又改称温州专员公署。1950年5月,温州市永强、梧田、三溪、藤桥4区划归永嘉县。1954年7月1日,温州市人民政府改称为温州人民委员会。1958年7月,温州市改属温州专区管辖。同年8月,永强、梧田、三溪、藤桥四区划归温州市管辖。永嘉县政府驻地由九山移驻上塘镇。1967年3月成立温州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12月分别成立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和温州市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温州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4月,恢复温州市为省直辖市,同时将市区设为东城、南城、西城3个县级区。1981年9月22日,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成立温州市人民政府,实行市管县体制。同年12月12日设立瓯海县,市郊区的永强片区划归瓯海县管辖。1984年4月2日,析市郊区的状元镇、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2村,置龙湾区上报浙江省人民政府。同年12月2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龙湾区。2001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温州市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瓯海区所辖的永强片区(永中、天河、沙城、灵昆四镇)、瑞安市所辖的梅头办事处划归龙湾区管辖;龙湾区蒲州镇的上蒲州和蒲州两村划归鹿城区管辖。2002年1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龙湾区内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调整后全区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2011年4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龙湾区内行政区划又一次进行调整,调整后全区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星海11个街道。2012年,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文件要求,将沙城街道、天河街道、海城街道、星海街道委托经济开发区管理,灵昆街道委托瓯江口新区开发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