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区概况
2023-12-11 15:29:32   |  浏览量:1

位置 秀洲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是嘉兴市本级的下辖区之一,处于长三角都市圈的黄金枢纽位置,东邻上海,西靠杭州,南濒杭州湾,北接苏州,是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显著。 气候 秀洲区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15.9°C。 地势    秀洲区属于平原区,具有地势低平、人工地貌多、河湖密布三大特征。全区地面海拔一般在3.2~3.6米(吴淞高程,下同)之间,部分低地为2.8~3.0米。地貌为太湖边的浅碟形洼地,地面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微微倾斜。经过数千年来的垦殖开发,全区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两水两分地”的立体地形结构,构成了地上栽桑、湖荡养鱼、田里种粮的多人工地貌的特点。区内河道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公里,河网率为8.3%。水上交通发达,农作物灌溉方便,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地质    区内都是平原和水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钻井、物探以及开采地下水获得的地质资料,确认本区自早古生代寒武纪以来,除三叠系、中下泥盆系、上志留系缺失外,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基本发育齐全。从分布情况看,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本区中部,一般呈北东向断块状。中生界地层在区内分布较广,早白垩世黄尖组、劳村组火山沉积地层集中分布于中部古生界地层两侧;晚白垩世地层以桐乡组红层为主,分布于南部断陷盆地,厚达700-1000米。新生界第三系长河组地层在北部西塘坳陷、南部平湖凹陷以及西部新塍等地均有分布。第四系沉积层广布全区,沉积物覆盖厚度150~320米。    秀洲区位于华北地震区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南部。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海域历史上曾发生过南黄海7级地震和多次6级地震,陆域扬州和溧阳也发生过6级地震,属我国东部地震活动水平较强的地震带,但地震带南部地震活动水平低一些。

秀洲区前身为嘉兴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59年初春,在嘉兴西南7.5千米处的马家浜自然村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区境就有先民居住繁衍,从事农牧渔猎活动,称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域内1985年发现的王店钟家港遗址、1986年发现的新塍吴家浜遗址,是当时居民点已广泛分布的证明,是秀洲文明之滥觞,秀洲也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时,最早此地名长水、槜李,为吴越接壤争战之地,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争雄称霸,著名的槜李之战被载入《春秋》。战国时,楚乘越内乱灭越,属楚境。秦置由拳县,属会稽郡。两汉时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太子和,因“禾”“和”同音,为避讳,遂改禾兴为嘉兴,嘉兴之名由此而始。两晋、南北朝时,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带来灌溉舟楫之利,打破了嘉兴偏于江南一隅的封闭状态,促进大规模的农桑开发。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境内大规模治水营田,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美誉。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宋元时,域内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大致范围和今秀洲区相当。此后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秀水县并入嘉兴县,近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太平天国时为避洪秀全讳曾短暂改名绣水县,之后恢复原名)。辛亥革命后,废府存县,秀水县并入嘉兴县,直隶于省。民国元年(1912)废嘉兴府,并嘉兴、秀水2个县为嘉禾县,隶属浙江省。民国3年(1914),设置钱塘道。时因与湖南省嘉禾县同名,复称嘉兴县,直隶钱塘道。其建置及县名相沿至1949年解放。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1950年5月撤市并入嘉兴县。1951年5月又分设嘉兴县、市。1958年2月县、市合署办公。1960年6月城区曾建立县属嘉兴市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称嘉兴市,隶属嘉兴县。1962年8月嘉兴市改为城关区。1963年1月城区建立嘉兴镇。1979年9月恢复嘉兴市(未实施)。1981年1月撤销嘉兴县,改为嘉兴市建制,同年3月,嘉兴县改为嘉兴市,成立市人民政府,由嘉兴地区代管。1983年7月,国务院发文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湖州市。原嘉兴地级市改为省辖市,并分设城区、郊区。1999年6月,郊区更名时将古秀州的“州”字上加了三点水,称为秀洲区。2000年5月,嘉兴市对市本级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形成秀洲区现在的行政区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