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是湖州的东大门,地处苏浙两省交界处,东北面与苏州吴江接壤,东南与嘉兴桐乡接壤,距离上海虹桥机场1小时行程,到苏州、杭州均约40分钟车程。于2003年建区,面积702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2个街道和1个省级开发区,共有211个行政村和34个社区,截至2022年,全区年末户籍人口48.43万人,其中男性23.64万人、女性24.79万人;城镇人口18.29万人;60岁以上人口16.56万人,占总人口的34.2%,占比较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372人,出生率为4.89‰;死亡人口4349人,死亡率为8.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7‰。根据全国5‰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结果,全区年末常住人口数为54.63万人。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559.2亿元,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进出口额增长1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6.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评价连续两年全国第一,争取省重大产业项目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奖励用地指标、市场主体增速、文旅项目投资指数、教育工作总满意度等工作居全市第一。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区、省新时代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等荣誉66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连续三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新一届政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2023年是南浔建区20周年。建区以来,全区上下致力于重振辉煌、实现赶超,凝心聚力、接续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二十年来,我们始终树立重振辉煌的雄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7.3平方公里拓展至39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加至559.2亿元、68.5亿元、39.5亿元,为建区之初的7倍、10倍、14倍。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规上企业数量接近翻两番,A股上市企业达到5家,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今天的南浔,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科技支撑力的现代化品质新城。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发展格局系统重塑。主动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势,以开放创新、合纵连横的理念推进交通畅联、平台升级、产业集聚,“一纵两横两连”环城高速网和联通沪苏杭“半小时轨道交通圈”即将形成,万亩千亿大平台、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吴江南浔协作示范区等平台竞相发力。今天的南浔,已经从一个偏居省际的小镇,发展成为长三角融入大上海的先锋城市,一座具有独特比较优势、发展张力十足、充满无限潜力的现代化开放新城。二十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城乡收入倍差从1.77缩小至1.57,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50万元。区人民医院、新南浔高级中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等重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83.11岁。平安南浔摘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今天的南浔,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功能完善、人文浓郁、生态宜居、平安和谐的现代化幸福新城。 二十年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创华章。立足建区20周年新起点,南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重振辉煌的愿景、更具备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的底气,也更需要全区上下同心同向、团结奋斗。全区政府系统要在区委坚强领导下,把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奋斗前行的不竭动力,用心用情用力建设好这充满希望的热土,奋力开创南浔发展新局面。一是坚持以大落实展现大作为。建设新时代南浔,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舞台,每个人都要付出。我们要聚合全区各方力量,坚持心无旁骛、行胜于言,实干实干再实干,落实落实再落实,高质量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高水平建设美好生活新家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南浔作为。二是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历史上南浔的辉煌源自开放,今天的南浔重振辉煌关键还在于开放。我们既要埋头苦干,也要登高望远、敞开胸怀,更加注重在全国大坐标系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定位自己,更加注重在融入国家战略、区域战略中发展自己,抓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抓好接轨大上海一号发展战略,最大程度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实力,确保南浔在百舸争流的竞争格局中加速赶超。三是坚持以大统筹构建大格局。在重振辉煌的道路上,压力和挑战不会减少,甚至会更大更多更复杂。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增强统筹兼顾能力、优劣转换能力、危中寻机能力,寻求多重目标下最优平衡、多重约束下最优路径、多重选择下最优解法,推动南浔发展行稳致远。四是坚持以大争先实现大跃升。重振辉煌、赶超发展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树立争先进位之志,塑造干部群众敢想敢闯敢拼精神特质,坚决摒弃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敢于发出南浔声音、创造南浔打法,各项工作都要争先进、争第一,争不到第一也要创唯一,始终以不甘落后的决心推动南浔发展铿锵前行、不断跃升。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按照区委五届四次全会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全面对标“两个先行”,坚决落实“六个地”工作标准,全力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深入推进“5912”工作体系,接轨融合、创新赋能、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南浔篇章,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区20周年。
据南浔区境内发现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南浔隶属关系变化很大。相传夏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南浔辖域隶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东迁县改名东安县,次年仍复名东迁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南浔区,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是上海大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太湖都市圈的新兴城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位于长三角沪苏杭中心,东南邻桐乡市,东北毗苏州市吴江区,南连德清县,西北接吴兴区 。面积702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10月,南浔区下辖2个街道、8个镇。截至2023年,南浔区常住人口54.5万人。
南浔是省级旅游区,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较多,丰富的物产与发达的交通引入入胜,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南浔镇有全国文保单位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以及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丝业会馆、刘氏梯号(红房子)、求恕里等古建筑群。南浔古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并相继获得了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菱湖的“桑基鱼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2003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资源最高等级——五级标准。南浔区还是全国古桥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所辖南浔、双林、菱湖、善琏等都是著名的江南古镇,形成了全国少有的古镇群落。动植物资源丰富,栽培植物以水稻、大麦、小麦、豆类、油菜为主。桑品种资源丰富,有全国著名的桑树良种——湖桑。目前栽培的优良桑品种有农桑12号,农桑“号等。蔬菜作物水旱俱有,优良品种有南浔大头菜等。豆类作物以菱湖白扁豆著名。区内动物种类繁多,以盛产淡水鱼而闻名遐迩,主要经济鱼类除了号称“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外,还有鲤鱼、鳊鱼、鳜鱼、鲈鱼、银鱼、鳗等。近几年河蟹、甲鱼、黄鳝、河虾等名特优新产品的人工养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脊柱动物主要是家蚕。家畜中优良品种有湖羊、獭兔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优良品种有“温氏鸡”。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5~C~16~C之间,1月气温最低,平均2.8~C~3.8℃;7月最高,平均28~C~28.3~C。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平均降水量在1050—1850毫米左右,平均湿度为78%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左右,无霜期224—246天。年日照为45%,气候温和宜人。 南浔区位于湖州市东北部,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邻桐乡市,东北毗苏州市吴江区,南连德清县,西北接吴兴区。总面积70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水网平原。 南浔区位于湖州市东北部,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邻桐乡市,东北毗苏州市吴江区,南连德清县,西北接吴兴区。总面积716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水网平原。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5~C~16~C之间,1月气温最低,平均2.8~C~3.8℃;7月最高,平均28~C~28.3~C。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平均降水量在1050—1850毫米左右,平均湿度为78%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左右,无霜期224—246天。年日照为45%,气候温和宜人。 动植物资源丰富,栽培植物以水稻、大麦、小麦、豆类、油菜为主。桑品种资源丰富,有全国著名的桑树良种——湖桑。目前栽培的优良桑品种有农桑12号,农桑“号等。蔬菜作物水旱俱有,优良品种有南浔大头菜等。豆类作物以菱湖白扁豆著名。区内动物种类繁多,以盛产淡水鱼而闻名遐迩,主要经济鱼类除了号称“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外,还有鲤鱼、鳊鱼、鳜鱼、鲈鱼、银鱼、鳗鲡等。近几年河蟹、甲鱼、黄鳝、河虾等名特优新产品的人工养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脊柱动物主要是家蚕。家畜中优良品种有湖羊、獭兔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优良品种有“温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