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是芜湖市中心城区、服务业的核心区,交通便捷、商业发达,科教文化资源富集,生活、娱乐、休闲设施配套完善,是全市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务区,是理想的宜业、宜商、宜游、宜居之地。 经2006年、2010年、2019年三次行政区划调整,镜湖区撤销10个公共服务中心,成立天门山、弋矶山、汀棠、赭山、赭麓、范罗山、张家山、大砻坊、荆山等9个街道办事处,方村街道维持不变。改革后全区共10个街道办事处,55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常住人口48.7万,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镜湖区是长江流域工商业重要基地、重要通商口岸,是芜湖的“母城”。南临青弋江、北有长江大桥、中有高铁站、汽运站,交通优势带来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不断增强。现如今,又处于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交汇叠加处,也是G60科创走廊重要城区,地理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人文历史悠久。作为芜湖的“母城”,镜湖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刀”“铁画”等成就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老古城、老租界、老船厂名声在外,吴敬梓名作《儒林外史》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均创作于此,自清末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逐步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文化。 生态环境优美。长江、青弋江两江环抱,赭山、镜湖山水相依,天主教堂、圣雅阁楼等100多处330多栋百年以上建筑散落其中,镜湖公园、滨江公园等9处公园点缀其间,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素有“半城山半城水”的美誉。 产业体系独特。镜湖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将发展目标瞄准以平台经济为首的现代服务业,聚焦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商贸、数字货运、金融、人力资本、建筑业6大产业链,创建总部经济、金融、中央商务、人力资本、研发创意、信息软件、雨耕山文化旅游、芜湖古城8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85%。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镜湖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1亿元,增长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4亿元,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 “十四五”期间,镜湖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五个增强、五个走在前”和“六个现代化芜湖”目标要求,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互联网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服务业现代化创新区、安徽绿色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先行区、长三角基层治理现代化引领区,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努力为芜湖建设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出镜湖贡献,体现镜湖担当。
2000年,镜湖区辖6个街道。2003年,镜湖区位于市区中心。区境东、北与鸠江区接壤,西和新芜区毗邻,南与马塘区隔青弋江相望。镜湖区辖境湖、中江、东门、北门、赭山、赭麓6个街道,43个社区、1个村。 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芜湖市新芜区、镜湖区,设立新的芜湖市镜湖区。将原新芜区、镜湖区的行政区域和鸠江区的荆山街道以及湾里镇的广福、莲塘2个社区划归镜湖区管辖。镜湖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 2006年2月9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新芜区、镜湖区,设立新的镜湖区。将原新芜区、镜湖区的行政区域、芜湖县原荆山镇区域、鸠江区广福、莲塘2个居委会划归镜湖区管辖,区政府驻北京东路。2006年4月,镜湖区将14个街道调整为11个(镜湖、吉和、赭山、弋矶山、天门山、汀棠、赭麓、北京路、东门、北门、荆山)。 2010年8月,原芜湖县方村镇划归镜湖区管辖,同时撤销方村镇,在其原行政区域设立方村街道,为镜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驻方塘。2011年,镜湖区下辖镜湖、东门、北门、赭山、赭麓、吉和、北京路、弋矶山、天门山、汀棠、荆山、方村12个街道办事处,60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738个居民小组,60个村民小组。2012年9月,镜湖区作为安徽省试点在全市率先启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11个街道办事处,设立10个公共服务中心之后,全区现辖滨江、天门山、弋矶山、赭山、赭麓、张家山、镜湖新城、大砻坊、汀棠、荆山10个公共服务中心和方村街道办事处,55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2019年3月,镜湖区撤销10个公共服务中心,成立天门山、弋矶山、汀棠、赭山、赭麓、范罗山、张家山、大砻坊、荆山等9个街道办事处,方村街道维持不变。改革后全区共10个街道办事处,55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2021年,镜湖区常住人口近48.1万,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